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推薦序 4
書摘 1

作 者 作 品

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
氣機導引:十八條身心活絡
靜坐練氣秘法:氣機導引

生活事典

【類別最新出版】
靈芝:生物科技的明日之星
氣機導引:十八條身心活絡
抗老秘方:搶救基因青春的妙招
健康捕手:文明病的草本對策
丟棄的藝術:東西太多怎麼辦?


身體自覺(CG0059)──太極導引陸上游泳

類別: 保健‧養生‧美容>生活事典
叢書系列:生活事典
作者:張良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17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菊8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3300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推薦序 4書摘 1



  自序

就在這終將衰朽的六尺之軀

我的習武歷程,就是我的身體自覺過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體,身體所呈現的空間與力量,也是截然不同的。

自從童年時期開始接觸傳統武術,到高中階段以李小龍為偶像,我對各種磨勵身體的鍛鍊方式一向甘之如飴、樂此不疲。如今回頭看那些嚴格的訓練過程,基本上完全是把人體當作攻擊防守的武器。若非這種只問目的、完全不尊重身體的剛猛訓練造成運動傷害,加上李小龍不明原因的死亡,以及我自己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態,我也無從對這種沈積多年的身體認知進行反省。穿過病苦,經過身體的蛻變,意外闖進遼闊的身體世界,我的滿心歡喜,只想獻曝於天下;然而,身體的寶藏究竟是什麼?它無形無象,難以言表,只能各在自家身體裡邊尋找而自得於心;而我也只能就我的體會指點方向,能不能有所成就,還須大家各自努力。

身體自覺是從認識身體、讓身體重獲健康開始,繼之以停止念頭、訓練身體的專注力,再躍昇為身體的靈覺力。這個過程是藉著肢體運動來完成的;我相信,只要找到正確的肢體運動,就可以找到開啟身體能量的鑰匙。因此,我的第一本書《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旨在提醒大家老實運動,先紮紮實實把身體鍛鍊起來;書中內容自然以功法介紹為主。接下來這本書,我一方面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步驟反復叮嚀,一方面具體描述我自己在參與各種肢體運動而經歷的身體蛻變現象。我的重點在提醒大家丟開制式,回歸以身體為本的思考。在功法運動部份,則以我所歸納出來的四大運動原理,融合中醫經絡學,再與舉世共通的游泳四式相結合,一則為讀者編創一套簡單易學的高效率運動,讓讀者藉由這個方法的帶領,親自體悟身體自覺的要旨;一則宣示四大運動法則一通百通、可與一切肢體活動融合,無須泥守傳統的拳架套路。用丟開傳統來發揚傳統,我認為這是中華文化去蕪存菁、走向全世界的具體方法。

然而,語言文字畢竟是很粗糙的工具,一不小心就落入言筌;尤其過去對於身體功能的描述,不是流於虛玄,就是過度貶抑。而中國傳統武術豐富完整的身體開發方法,卻囿於固定不改的外在形貌與傳統的寫作方式,而不能作大幅度的跳脫與轉化,我覺得那是非常可惜的。幾經思量,在一板一眼的步驟教學之外,我又與攝影師林聲先生數度溝通,希望能藉由他高度敏感的影像詮釋能力,以有限的肢體形象,表達無限的身體內在意境。拍攝過程當然備嘗辛苦,我用身體應證鬆柔與專注之用,才能在只有些微支撐的枯木與峭壁上保持平衡。這些鏡頭希望傳達給讀者的訊息是,全然鬆柔的身體,才可能真正獲得自由;當身體自由,所有的潛能都會釋放出來。此外,旅行印度期間,同行的中美牙醫學會成員中有幾位攝影行家,在古樸的佛刻與建築之前,得到他們熱心協助,把我在其間低迴沈吟的影像語言收錄起來;因此,這本書會以現在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當然,也有人擔心用這種迥異於過去的表現方式來傳達中國的身體思維,可能模糊了原有的概念,甚至會讓讀者誤以為我要傳達的是舞蹈的語言。其實,中國導引術最早跟舞蹈就是同出一脈的,武術跟舞蹈都是肢體美學,我們談身體開發,那就是全面性的開啟身體能量,不論舞蹈、運動或武術,都只是身體表現的形貌而已,強加區分,那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希望讀者在進入文字敘述的脈絡時,也能從影像中讀到我在言語之外的身體思維。

總之,如佛陀所教誨:「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尺之軀,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人身難得今已得,面對此身,我時時油然恭謹敬肅之心;我之所想所為,只是揭示我所見的身體風景。然而,不論我怎麼做,讀者若非親身參與,我的一切作為都不能發生作用。需知生命實踐始於身體實踐;瞭解身體是自我瞭解之端;超越生死必先超越身體;生死的世界即在此身完成;以健康務實的身體為根基,才能體悟健康務實的法。所以,身體自覺雖然是以追求健康為起點,但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有其固定不改的循環軌跡;但生理、心理乃至靈性的覺知,則需透過持續耕耘方能不斷躍昇。而這絕非兩、三個月即可成就,必須念茲在茲、當作一生最重要的學問努力以赴。孟子不有言乎:「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只有對生命有無限期許的人,才能將身體的極限發揮到淋漓盡致。因此,身體事業,即是生命的事業。

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乃能無為而無不為;如今,我在社會上的種種有為,無非嘗試以個人經驗,跨越遙遠時空,與古人的經驗相對照;再用現代語言,對生命提出另一種註解。我深知我的涉獵還很淺,在等待賢者之前,只能盡個人能力所及的最大可能性,把自己對生命期許的方向,與社會大眾分享。請社會寬容,每一個生命體都有權力自由選擇自我完成的角度與方向;而其中的是非、成敗、對立或認同,只能交給歷史論斷。後繼者的不斷嘗試突破,在相對辯證過程裡共生共榮,才能激發豐沛的社會生態躍動,為時代留下幾個清晰的足印。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在心境上,我雖然是獨來獨往的戰士,但我從未感覺孤單。我用單純的理想結交天下,天下也以單純的理想回報於我;在這個過程中,不論識與不識,更不論因緣長短,我都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