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上)(BC0132)──最後的王朝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337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第一版序

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自外於動盪與悲劇。彷彿在人心深處殘酷劣根性和施暴的能力永無魘足之日,是故沒有任何社會能達致完美的靜謐。然而,在每一個國度,人又往往表現出對美的愛好、對知識探究的熾熱之情、儒雅、豐美的感性,對正義的渴望,凡此皆照見幽暗,讓世界充滿光華。人須常宵旰勉行,以認識這個世界,以期免受此世摧殘,更有效率地去構築這個世界,以使子孫得免於飢餓、恐懼所苦。

中國歷史的豐饒與陌生與其他國家無異,而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競逐稀有資源、進行貿易往來、擴展知識之時,其命運也與其他國家休戚相關。長久以來,西方人莫不對中國感到茫然,縱然物換星移,時值今日,中、西之間仍因語言、習慣與態度的隔閡而產生嫌隙齟齬。現今,中國人口逾十億,所承受的內在壓力我們僅能揣度;中國政治的劇烈擺盪,中國文化氛圍的跌宕起伏,中國經濟的蹣跚踉蹌,在笑臉迎人的背後總是潛滋暗藏對外來影響力的敵意,以上諸多因素往往讓我們如墜五里雲霧,而不察中國的真實本質。

瞭解中國並無終南捷徑,一如並無方便之門去認識其他異質的文化,甚至瞭解我們自身。但中國的故事總是令人心往神馳,且足堪我們借鑑,據此,這樣的企圖總是值得去嘗試。本書用意在於,欲認識今日的中國就必須瞭解其過去;然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們應將追索的時間縱軸回溯至何時仍值得深究。中國歷史淵遠流長;也沒有一個社會能像中國般縱貫歷史近四千年而活力依舊綿延不絕,並且不憚其煩地記錄下所作所為的每個細節。因此,我們可以從任一切入點鑽進這個歷史記錄之中,找到種種事件、典範人物,和文化氛圍,並以縈繞腦海、揮之不去的方式與現今呼應。

我的敘事起自 1600 年,因為我認為唯有從這個時間點啟始,才能認清中國當前問題的緣由,以及中國人該憑恃何種知識、經濟、情感來解決這些問題。藉由把這一故事命名為《追尋現代中國》,我個人衷心盼望能夠彰顯以下幾點旨趣。

一,不管是統治者或是臧否統治者的中國批判者,他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各自依循不同的取徑,試圖建構行之有效的方針來強化邊境的防務,理順官僚機制的運行,免於外人干預而善用自身的天然稟賦,焠煉必要而嚴謹的知識工具用以權衡政治行動的效率和道德性。

二,儘管不必然步上西方強權或日本的發展「軌跡」,中國總是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去適應它、扭轉它,即使是在適應與扭轉的過程中仍奮力維繫若干恆定的價值觀。在此,我所剖析的泰半歷史,無不充塞為了追求進步而展開的瓦解與鞏固、革命與演化、征服與運動的交疊循環。

三,本書敘述的是尋尋覓覓的過程,而非尋索的結果。我能理解,一個「現代的」(modern)國家既是融匯一體,又能兼容並蓄,既有明確的自我認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競逐新市場、新技術、新觀念。倘若我們能以這種開放的胸襟來使用﹁現代﹂這個概念,我們應不難察覺這個概念的涵意是隨著人類生活的開展而時時刻刻處在遞嬗之中,因此不能就此把「現代」的底蘊歸隸於我們所處的當代世界,而將過去託付給「傳統」(traditional),把未來寄望於「後現代」(postmodern)。我個人傾向認為,到了公元 1600 年,已存在具上述意義的現代國家。然而在這段時間裡,中國都算不上是現代國家,在 20 世紀末亦然。

四,我把「追尋」現代中國看成正在進展的行動,我希望以此為焦點可以釐清中國當前的狀況,可以從歷史得到啟示。中共政府當然能理有所據地聲稱手中握有革命的印信。但中共政府的官僚機制依舊是一個龐然大物,其領導人仍以超絕真理之名堅持其權力,約制人民在各個生活領域中的遠大抱負。這亦與 17 世紀晚明、清初的國家面貌並無二致。在與外界的關係方面,中國同樣有權宣稱她在開創自己的路。然而試圖援引外國先進技術解決自身的迫切問題,但又希圖避免人民受到腐化流風的濡染,這仍是 19 世紀一再俯瞰眺望的探險之域。在單一政治體之內統治十億公民無疑是史無前例。然在 18 世紀時期,中國的人口壓力即已告尖銳化;人口成長對土地、經濟、治理民間社會所形成的壓力自那時就可看得很清楚。

當然,還可以從其他不同的側面來呈現過去。藉以禁錮女性低落社會、經濟地位的風俗習慣,用來灌輸子女世代分際與責任概念以形成某種行為模式的教育方法,家庭作為一種組織單位所散發出的力量,地方社群裡若干人士得以擷取權力、甚至濫用權力的能力,1600 年之後的中國皆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上述社會、文化等面向。在藝術與文學領域上的美學志趣和語言創新,行政結構、流程的鉅細靡遺,均曾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容顏,且至今猶存。

藉著以 16 世紀末作為敘述的起點,也可達致另一個目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尋常百姓在惡劣、甚至瀕臨絕望的環境中,自己掌握命運,投身對抗國家力量的次數有多麼頻繁。我們可以認識到,1644 年,復於 1911 年,再於 1949 年,對現況絕望,以及緬懷夙昔的情愫和懷抱未來希望的赤忱是如何彼此融匯,又是如何粉碎既存的秩序,開啟了一條通往新時代的不確定道路。倚仗有關中國過去奮鬥的歷史知識,我們便能更深切體會中國內部面對彼此扞格的力量,以及中國最終能否在這現代世界中索求一席之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