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1990 年版自序
初版自序
書評
導讀 1
導讀 2
前言 1
前言 2

作 者 作 品

色盲島
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
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克斯的化學愛戀

譯 者 作 品

尋找時間的起點
千禧年:古爾德三問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
尋找黃金船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伽利略的女兒
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天崩地裂:8. 4 大地震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增訂版)
肌膚算病【望診護膚篇】:三代中醫教你從皮膚解讀體質密碼,對症調理、控熱排毒,養出不老好膚質!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睡人(CK0005)
Awakenings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奧立佛.薩克斯
       Oliver Sacks
譯者:范昱峰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1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2757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1990 年版自序初版自序書評導讀 1導讀 2前言 1前言 2



  導讀 1

甦醒與《睡人》

.孫中興

您是為什麼打開這本書的?

為了書名──《睡人》?

其實書名原來是《甦醒》(Awakenings)。也許是受了 1990 年根據此書改編之同名電影的中文片名的影響,現在這個晚出的中譯本也叫做《睡人》(如果您沒看過,也許可以找來看看,因為書和電影幾乎是不可相互取代的)。有趣的是,不管是這本書或者電影,內容著墨都不在於這些人的「沉睡」──或是更正式的醫學病名「嗜睡性腦炎」,而在於他/她們服用過一種叫做「左多巴」的藥物之後的「甦醒」,以及各種不同的反應和適應情況。換句話說,重點其實都不在「睡」,而是在「醒」。但是「睡醒相倚」,說「睡」或說「醒」就無所謂了。有所謂的是請您看清楚,這本書雖然說的是美國的睡人的故事,但絕對不是《睡「美」人》。(如果我將來把上課「晝寢」學生的故事也寫出來,大概可以把書名叫做《「課堂上的」睡人》。)

為了作者薩克斯醫師?或是他的前兩個譯本?

在國內大概沒有被薩克斯醫師看過病的人吧所以您大概不會是在懷著「病人對醫師的感謝」這種情況下來看這本書的。比較可能的是,您長久以來已看過國內現有的他的另兩部譯作:《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和《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如果是這樣,您大概已經知道薩克斯醫師的個人簡歷、作品風格和內容。而這本書會讓您看到他在入行及寫作之初的些許青澀,換句話說,是「頭髮比較茂盛」時的薩克斯醫師。(請問薩克斯醫師:「頭髮的茂盛」和「頭髮所掩蓋下的思想」之間,會不會有某種神經內科的關聯?)

和您所熟悉的這兩本譯作比起來,《睡人》算是「前輩」。《睡人》原著於 1973 年出版,最近的一版是 1990 年版,而這個中譯本就是根據這個最新的版本所翻譯。您可以看出薩克斯醫師在這個 1990 年版中,對某些個案後來的發展都做了補充說明,有助於讀者對於事情發展的掌握。

純屬巧合?誰是薩克斯醫師?《睡人》是怎樣的書?

如果只是湊巧,而且您對薩克斯醫師和他的作品一無所知,那麼也許您想知道一些作者和這本書的事。(雖然在這本書的某些地方,您應該可以發現一些簡略的「作者簡介」。)

薩克斯醫師原籍英國,於 1933 年出生於倫敦,後來在英國的倫敦、牛津以及美國的加州和紐約都唸過書。後來他定居紐約,在當地的愛因斯坦醫學院神經學系擔任教授。從書上的照片來看,他長得有點像「戴了眼鏡的史恩康納萊」。

他的作品都和他行醫的個案有關,也都是和神經醫學相關的病人和病症。加上他對故事的鋪陳很能吸引讀者,所以作品都很暢銷。他的作品有《偏頭痛》(Migrane)、《一隻站立的腳》(A Leg to Stand On)、《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看見聲音》(Seeing Voices)、《火星上的人類學家》(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以及《色盲島》(The Island of the Color-blind)。我們在前面已經提過其中兩本書的中譯本,現在除了這本之外,《色盲島》也會在稍後出版。所以,對薩克斯醫師作品有興趣的人有福了。

相對於前兩本譯作的多采多姿,這本書只敘述二十位得了同一種病症的不同病人,特別是他們服用了不同劑量的同一種藥物後的不同反應。如果全書寫的只是這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病人和病症,大概只會變成醫藥專業人士的指定讀物,和大眾又何干?就是因為有著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反應,甚至是醫護制度的改變這些人為和社會影響的穿插,才突顯出這些病不只是醫療的問題,更是人性尊嚴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容易被醫護人員和家屬所共同忽視的病人人性尊嚴的問題。這些都是薩克斯醫師的著作最讓我折服的地方,也是吸引著我不斷去找他的書來看的動力。

這本書對我們大家不太熟悉的「嗜睡性腦炎」以及治療這種病的藥「左多巴」當然有所介紹。但更令非醫學專業的讀者感興趣的,恐怕不在於這種「聽都沒聽過的病症」本身,而在於書中所敘述的人──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等「主角」。

我們看到「病人」,所想到的是「可憐的、不幸的人」,希望他她能夠「早日康復的人」,比較少會去了解或同理病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病症,如何去和疾病「相處」的過程──也就是如何決定做一個「生病的我」,一個獨立於別人眼中的那個「可憐的、不幸的我」,或是「吃了藥以後的我」以及「早日康復的我」。我們會訝異於有些人「竟然」安於做一個「生病的我」,而不是一個其他狀況下的「我」。我們也會訝異於「吃藥前的我」和「吃藥後的我」竟然可以如此「判若兩人」,而且有些人甚至偏好「吃藥前的我」。對於不處於生病狀態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極陌生而尚待思考和學習的課題。

我們也可以看到醫護人員治療病人的用心。當然,美國的醫護人員所作的專業服務內容和範圍和台灣的略有不同。而在台灣,身為病人的我們,往往會覺得醫護人員對於我們的照顧不夠,所給的有關我們疾病的資訊也不夠,儘管現在醫護人員的態度和技術已經比以前改善許多。我們總覺得,在醫護人員的眼中,我們只是一個「病人」,甚至醫護人員也只注意到我們有「病」,而好像比較沒注意到我們也是「人」。在《睡人》一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比較多人性化的對待和處置。

我們還可以看到「好像比較不重視家庭關係的美國人」的家屬對這些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有些家屬對待病中親屬的態度也和醫護人員一樣,重「病」不重「人」。而從病人的立場來看,在和病魔奮鬥的過程中,有親人在旁的照料和關心,是一切不幸中的大幸。另外,我很驚訝於這些親屬似乎都很相信現代醫學,甚至在這種醫學都有點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的狀況下,也是如此。如果換成我們的社會,大概各種「求神問卜」或是「另類醫療」早已大行其道,讓「睡人」的命運掌握在「另類睡人」的手中,而忘卻向前尋求人間難題的解答和甦醒。

一個我沒辦法解答的問題是:「不知道台灣是否也有人得過這種病?台灣的醫生會怎麼處置這種病人?」

以上所說的,是我閱讀本書譯稿之後的幾點思考。相信只要您細心、同理,您也不難會對書中人物的生命意義和自己的生命意義對觀反省:如果他們是「睡人」,那麼我們之中又有多少可以驕傲地自稱為「醒人」?這可能是這本書對一般人最具啟發意義之處──一場「甦醒」。

「甦醒」才是這本書的通關祕語。

我們都該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