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1990 年版自序
初版自序
書評
導讀 1
導讀 2
前言 1
前言 2

作 者 作 品

色盲島
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
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克斯的化學愛戀

譯 者 作 品

尋找時間的起點
千禧年:古爾德三問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
尋找黃金船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伽利略的女兒
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天崩地裂:8. 4 大地震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增訂版)
肌膚算病【望診護膚篇】:三代中醫教你從皮膚解讀體質密碼,對症調理、控熱排毒,養出不老好膚質!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睡人(CK0005)
Awakenings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奧立佛.薩克斯
       Oliver Sacks
譯者:范昱峰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1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2757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1990 年版自序初版自序書評導讀 1導讀 2前言 1前言 2



  導讀 2

一種消失的病?

.傅中玲

在 19 世紀和本世紀初期,許多著名的神經科學者都是擅長說故事的人。當我們現在閱讀五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病例描述,經常覺得人物神靈活現,而診斷也就呼之欲出了。奧立佛.薩克斯則是近代的箇中高手,他的著作使得很多複雜的神經科疾病,成了迷人而令人深思不已的故事。

巴金森氏症候群是一個包含許多不同原因的疾病群。它們的表現乍看之下十分類似,都常見顫抖、僵硬和運動遲緩。不明原因的巴金森氏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而腦炎後巴金森氏症則是其中最神秘的。其他的原因尚有服用抗精神藥物、一氧化碳中毒、腦傷(如近代名人拳王阿里即因不斷的腦傷而產生此症,望著他上次於奧運會中點燃聖火顫抖的雙手和僵硬蹣跚的步態,實令人不勝欷歔)、錳中毒(臺灣曾於小型工廠內集體爆發此症,這也是我們經濟奇蹟的後遺症)、多次小洞梗塞和其他較少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根據台北榮總於金門地區所作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兩百名中即有一名罹患此症。在二次大戰時的許多名人後來都得了巴金森氏病,包括美國的杜魯門、德國的希特勒和西班牙的弗朗哥。

神秘的嗜睡性腦炎又稱為 von Economo"s disease,它於 1916 至 1917 年間爆發。愛克諾馬 (Constantin von Economo) 於 1876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在奧地利、法國和德國求學,之後一直於維也納行醫,直到 1931 年逝世為止。他除了是成功的神經精神科醫師外,也是熱氣球和飛機的先驅飛行員。1917 年,愛克諾馬於維也納的門診中發現許多嗜睡性腦炎患者,他一共發表了 27 篇文章來描述此病。1918 年,此病由法國、奧地利和英國傳到德國和北美。1919 年,此病襲捲整個歐洲,並傳到加拿大、中美洲和印度,之後日本和非洲也有此病的報導。因此在當時,它是全球性的瘟疫,男女均會得病,無論是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或是那一族裔均有可能。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患者以孩童和年輕人居多,整體死亡率約四成。在美國,此病於 1923 年達到高峰,共有兩千人因此死亡。1926 年後,即少有大流行發生。1935 年後此病幾乎絕跡。此後雖偶有零星的病例報導,但均遭受質疑。這個可怕的疾病於 1917 年前從未見過,而十多年後,在尚未被明瞭之前,它又神秘的消失了,其箇中原因一直是醫學界上的一個「X檔案」。而雖然其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均符合典型的病毒感染,但是造成流行的病毒始終沒有找到,更使此病疑雲重重。

西方文獻因記載詳實,多認為此病起於奧地利,但是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此病起於中國的雲南省。於 1917 年到 1927 年中(即民國 6 年至 16 年間),中國共有超過 6 萬 5 千人得到此病。所幸華生 (Watson) 將此可怕的瘟疫發表於 1928 年的《中國醫學雜誌》,使我們知道此事,而不致因年代久遠,終為歷史所淹沒。不過令人稍感遺憾的是,居然是外國人替中國人留下此一重要的歷史記錄,而這一群人的後續追蹤,也付之闕如。中國傳統並無療養院設備,大家目前所見的安養中心,臺灣是於二十年前才開始有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些劫後餘生的可憐病患,應是散佈於許多家庭中。左多巴於上市初期價格昂貴,大家可於書中得知,卡美山也是到 1969 年(民國 58 年)才開始使用此藥。因此那次流行的存活者有幸接受此藥的,可能真是鳳毛麟角,甚至是無人有此機會了。至於臺灣當時是否受此病波及,則未見於文獻報告,因此不得而知。

嗜睡性腦炎的症狀十分多彩多姿。急性症狀可持續好幾天、幾星期或幾個月,其表現包括發燒、倦怠、嗜睡等。四分之三的病人瞳孔會受到影響,也有眼肌麻痺的現象。其他的症狀如顱神經病變、吞嚥困難和半側偏癱也很常見。睡眠亦受到很大的影響,病人可能處於昏睡狀態數星期或數月,部分病患甚至可達數年之久。有些病人卻相反的呈現譫妄和過度激動的現象,他們於床上又叫又跳,且有視幻覺。兒童病患常可見到長期的精神病患,雖智力正常,但有反社會行為和不能控制的衝動。

在急性期,或似乎已由嗜睡性腦炎恢復後數年,約有超過 60 % 的病人產生意料之外的症狀--腦炎後巴金森氏症。這個後遺症多見於成人,約一半病患在最初發病五年內發生,85 % 的病人於十年內發生。平均發病年齡約 27 歲。1920 至 1938 年間,倫敦約有三分之二的巴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導因於此病,但是到了 1950 年,紐約的巴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則只有 28 % 是由此病造成。它除了典型巴金森氏症外,還多了許多症狀,包括動眼危機、不隨意運動、強迫性行為和時有精神病態,這有助和典型巴金森氏病區分。腦炎後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可能只局限於單側,或是兩側不對稱,這點則和典型巴金森氏病患雷同。左多巴對此病的療效不同,病人間差異甚大。一般而言,病人對此藥的容忍度較差,效果也比典型的巴金森氏病患者來的差。此病進展緩慢,惡化以運動系統最為明顯,智力和其他感覺系統則少受影響。

此病是否真走入歷史了呢?因缺乏特定診斷檢查,且臨床表現互異,近年來數起病例報導均難斷定。但若出現腦炎症狀、眼睛的異常、行為改變和伴有動眼危險的巴金森氏症,應足以證明極可能患病。霍華 (Howard) 和李斯 (Lees) 於 1987 年提出一診斷標準:(1)侵犯基底核,(2)動眼危機,(3)眼肌痳痺,(4)強迫症,(5)中樞型呼吸不規則,(6)緘默不能,(7)嗜睡和睡眠反轉,如符合七項中至少三項,且有一急性或亞急性腦炎,則可診斷為此病。若依此標準,則此病於全球仍偶有所聞,可能還徘徊在我們周遭。

對於疾病,我們總是知道的太少,因此該抱著敬畏之心對待疾病。而每一個患病受苦的人,則總是再一次提供醫師們瞭解疾病的機會。何其不幸的,我們醫學知識的累積,常常是建立於前人的苦痛之上。謝謝奧立佛.薩克斯的患者用他們一生的血淚,使得我們更瞭解此病。也謝謝全世界有疾病的人,更願你們的犧牲能減少後人的痛苦。因為站在你們的背上,我們得以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