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中文版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股市危機的挽救行動

譯 者 作 品

走進我的交易室
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
新競爭時代
自由貿易的迷思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葛斯納親撰IBM成功關鍵
高效經理人:戰勝推拖拉之道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新金融時代(BE0110)
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羅勃.席勒
       Robert J. Shiller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892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中文版序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第四章 經濟風險千百種

我們不可能個別地去處理形形色色的所有風險,因為風險的數量多不勝數,難以一一認識理解。我們可以購買保險,以防房屋慘遭祝融之災、筆記型電腦遭竊、罹患絕症的情形,但是如果我們以為這種各個擊破的風險處理方法效果很好,那就錯了。生命中到處都有經濟風險,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某種範圍廣泛的經濟福祉量數,例如所得,來投保風險。所得是本書將討論的多種基本風險管理觀念中的一個主題。我也將在本章中說明這個風險管理的重要原則。

科技進步所構成的風險(已於第三章談過)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而這也不是我們生活中唯一的經濟風險。若把所有的風險分開來單獨考慮的話,個個都無足輕重,發生的機率也都很低,或者很難量化,但是若把這些風險的長期影響加總起來的話,風險的嚴重程度則叫人咋舌。

假設有四十個小偷,每個從你的口袋中把錢扒走的機率是一○%,而且每個人都只能拿走一○%的錢。這麼一來,每個小偷對你的錢所構成的期望損失只有一%(一○%乘以一○%),這樣的風險似乎微不足道。你可以很容易就把這一%看成是零,所以不去提防小偷,漠視自己可能遭扒的風險。但是如果這麼做的話,倒楣的人永遠是自己。要是真的有四十個小偷,那麼一個人的總期望損失就占所得的四○%,而且這筆損失的不確定性相當大。要是這方面的風險還不是彼此獨立,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小偷聯合起來攻擊已無招架之力的受害人,那我們面臨的危險就更大了。

就我們的經濟安全來說,這樣的小偷數不清。他們是什麼?年齡、受教育的年數、工作年資、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和所得等主要的人口統計及社會經濟變數,都沒辦法完整預測個人將來的所得差異。其他許多因素必定也同時在發揮作用,使得有些人變得富有,而有些人陷入困苦之境。

在那麼多風險虎視眈眈之際,我們自然而然會傾向忽視大部分的風險,並且對未來懷抱著過度的信心。一份涵蓋範圍甚廣的心理學文獻證實,過度自信的確是人之天性。其部分原因在於,人沒辦法判斷風險的複雜性,以及缺乏能力去思考,究竟我們對眼前狀況的了解或研判是否正確無誤。

我們必須擺脫這種過度的自信,並且把我們傾向於將風險看成一個個小格子的想法丟棄。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發揮想像力,徹底探討我們到底面對多少種不同的風險。

整個國家的風險
用來解釋個人經濟成敗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而這些因素很難把它們一一地分離開來。在歷史上,當一國的生活水準下降時,專家們總會爭辯其原因,但是多年下來卻經常沒有定論。即使在事件發生很久之後,他們都無法就原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取得一致的共識。比方說,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以及二十世紀下半,阿根廷經濟表現得奇差無比,並且終於在二○○一至○二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又如一九八九年以後,日本經濟出乎意料地摔個大跟頭,一九九○年代俄羅斯經濟情況和中國相比較,其成長率慘不忍睹,這些現象的成因,專家到現在還爭辯不休。

這些極端的例子中,各國經濟表現差勁的一些近因,大家都相當清楚,但若想要精準地說明根本的原因,則不可能,因為有太多的細節,太多無法準確衡量的微小因素,他們共同造成了這些不幸的經濟結果。由於無法清楚認識近代史上的這些風險,我們也不明瞭自己的生計承受的潛在損失。有些人以為,因為有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資料,我們應該對潛在的生計風險,認識得相當清楚才對。其實不然,原因之一是我們只看到許多可能的隨機結果的一部分,而且我們已看到的一些結果組合與分布,將來永遠也不會再以相同的方式重演。

每一年、每一個年代、每一個國家之間的國民所得都難免有差異,但是這些差異的經濟理論極少針對根本原因為何,提出口徑一致的見解。經濟理論家喜歡說簡單的故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提出安全並簡單的政策做為藥方。不過從這些理論家所提出矛盾百出的簡單故事數量之多,可以看出我們面對的風險因素不計其數,而我們對它們認識得不夠清楚。舉例來說,研究實質景氣循環理論的專家說,一國經濟成長的波動,是受科技震撼、新生產技術或新科技的影響,使我們已做的投資落伍過時。我們之前已經談過科技的震撼,但是國民所得還會受到其他許多震撼的影響。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指出,國民所得的波動,主要是源於貨幣政策的改變,或者可供將來使用的理想儲蓄水準發生了變化,或者製成品相對於服務的需求發生變化等結構性變動造成的,或者原因出在能源價格的漲跌,而油價波動又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政治運作等因素所造成的。還有人將國民所得的變動,歸因於人口成長率的變化,或者借貸過程運作失當,或者卡特爾(企業橫向結盟)力量的起伏不定,或者工會的民意支持度時升時降,或者社會資本、信任感和合作精神,以及人民參與網路的意願發生變化。

還有人強調長期財產權的執法有所變化,影響人們為未來奮鬥的意願,或者國家投資於教育和其他人力資本的決策有變,或者是投資的報酬率升高,可能有利於大量投資若干工業的國家。也有經濟學家強調邊做邊學的動態過程,認為日積月累的效果不可忽視,能讓發展起步早的社會享有優勢,或者民眾對經濟的信心發生變化,可能促成預言自我實現,把心理上的變動化為實際的經濟波動。

而國民所得的波動還有其他一些潛在的原因,經濟學家並沒有特別提出來談,因為它們之前並沒有清楚顯現(尤其是在經濟學家所研究的那段期間內),但是這些原因將來卻有可能浮出檯面。這些原因包括始料未及的社會、環境或國際問題。這些問題,我們現在沒辦法描述,但將來它們可能變成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事論事,由於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們沒辦法就一國的整體風險來源,取得任何明顯的共識。所有不同的理論,很可能都帶有幾分道理。但是如果針對無法清楚了解,又難以衡量的各種風險,個別投保的話,只會白費力氣。

個人所承受的風險
除了整個國家所遭受的這些震撼,我們不要忘了,每個人除了分擔國家的風險,還得承受那個國家之內的職業風險,以及那個職業之內的個人事業生涯風險三者綜合的影響。即使這些風險個別來看,無一拉起警報,但整體而言情況卻可能相當地危急。每種風險都很重要,因為它對個人風險的整體型態都有影響,而且這些風險的影響程度遠超過目前可以投保的失能風險。從個人的事業生涯,可以仔細地來討論這個問題。

個人的事業生涯是由一生中一連串的小勝利和失望累積下來的。正面的事業生涯斷層(勝利),可能是有機會升上富有挑戰性的職位,也有可能是一種隨機事件,讓一個人有機會接受訓練,準備接任另一項重要的職務,或者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在別人心目中成為一個權威專家,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點站在正確的位置上」,而負面的事業生涯斷層(失敗),則包括錯失這種機會,或者不幸染病、變成傷殘或犯下有損名聲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