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中文版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股市危機的挽救行動

譯 者 作 品

走進我的交易室
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
新競爭時代
自由貿易的迷思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葛斯納親撰IBM成功關鍵
高效經理人:戰勝推拖拉之道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新金融時代(BE0110)
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羅勃.席勒
       Robert J. Shiller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892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中文版序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推薦序 3

風險管理面面觀

◎文/邱正雄

  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以來,由於微電腦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產業經濟生產力大增,財富也大增,但是另一方面,微電腦廣泛地替代人力並促進製造及電子文書作業區域化(如中國大陸之漸成世界製造工廠及未來印度會漸成世界後勤中心等),故會造成國內就業需求減少,引發失業及所得較高國家的經濟衰退等問題。經濟學家一直關心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希望使知識經濟一方面能持續創造財富,提高經濟效率,另一方面能同時解決失業問題及促進社會安定,維持社會的公平機制,使知識經濟能造成追求效率與公平的良性循環。

美國前任財政部長桑默(現為哈佛大學校長)在一九九九年指出,當時美國財政已能達到上述良性循環的目標,因為新知識經濟下的經濟成長能增加美國稅收,達到美國維護財政政策平衡,使政府及企業有能力持續支持研究發展及社會福利措施,並能因此減少政府舉債,空出資源供民間投資,而能進一步促進知識經濟成長。這種新知識經濟與政府預算平衡價值觀的結合,使知識經濟能創造「效率」與「公平」的良性循環。 台灣自一九九四年以來,知識經濟快速成長。在社會安全機制方面,雖有全民健保,但是全面性的社會福利機制如國民年金等仍未建立。此外,一九九五年以後台灣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及二○○○年下半年迄今之景氣低迷,使世界各國及我國財政赤字增加及失業率高升,顯示當今國內外的知識經濟並未如桑默斯所言,能有效促成效率與公平的良性循環。

本書值得特別推薦之處,在於作者席勒能補充桑默斯的論點,並將財政機制擴大到利用銀行、證券保險機制與金融創新來有效降低現代的經濟風險,以期達到效率與公平的良性循環目標。本書所提出金融制度分攤風險的機制,不是如傳統金融教科書之探討狹隘貨幣銀行原理、資產選擇管理及巨災、人壽保險或為富人作分析,而是以廣的總體市場觀點,利用金融機制的風險分攤原理及實際層面提出值得令人深思的財稅和金融保險方案,降低科技變遷使中小企業及一般大眾失業、生計所得下降、房地產下跌、所得分配不均、老人失養及跨國競爭力失衡的衝擊,從而維護數以億計世人賴以維生的經濟保障。並透過這種不良風險的降低,進而鼓勵世人積極進取的冒險精神,創造有活力的世界,故本書理論架構完整,能處理全面的經濟風險問題。

席勒提出六個基本風險管理觀念來降低經濟風險並促進經濟活力,即:(1)擴大保險範圍,包括推動房屋淨值保險。(2)建立一個龐大國際保險市場,以建立長期保障國民所得和職業所得的生計保險及提升不動產之流動性。(3)推動所得連動貸款,以保障許多借款人免於生活陷入困境而破產。(4)推動財富分配不均保險。(5)推動跨世代社會福利措施使老人獲得安養。(6)國際協定,分攤國家產業風險。

當然,以上任何觀點的採行對當前經濟活動必帶來根本的變化。以台灣現行的金融機制而言,高科技產業初創之際風險大,貸款收回風險大,但銀行所收利率相對低,故不易自銀行獲得融資。惟如採行上述(3)之「所得連動貸款」,其計息不是以利率計而係以企業未來的還款金額佔該企業未來所得之多少比率來計算,故貸款風險雖大,但報酬率也高,銀行自然會願意承貸。事實上,因今年來台灣之銀行以買企業之可能轉換公司債替代放款,即因期望未來企業股價上漲,銀行所持可轉債因轉換成股票之故,其得自企業返款額變大,故願對企業之放款,即為利用金融創新達成席勒機制的一例。

席勒以研究風險波動及控制風險聞名於世,其《市場波動性》(Market Volatility)、「利率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總體市場》及《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均為膾炙人口的名著。本書可說是席勒對風險分析及控管總集成的力作。我願特別指出,健全而有創意的銀行、證券、保險及財稅制度是支持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政府的金融及財政革新如能跳出現有制度的框架,而以類似本書之嶄新角度來看問題,則改革的方向必更能切合實際的需要,故政府決策官員、經濟學者、金融業者及一般大眾在當前經濟風險與不確定性甚大的環境下,如要了解如何使科技發展達成帶動經濟發展,並促進社會正義公平的雙重目標,及造成此二目標的良性循環的奧秘,則本書不能不讀。此外,由於席勒有廣闊的總體市場視野及縝密精緻的實證分析能力與經驗,讀本書可以讓讀者大開眼界,知道外國政府及市場利用與上述有關的金融機制,解決當前新經濟風險,因而獲益匪淺。

(本文作者為前財政部長,現任大華證券董事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及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