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中文版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股市危機的挽救行動

譯 者 作 品

走進我的交易室
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
新競爭時代
自由貿易的迷思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葛斯納親撰IBM成功關鍵
高效經理人:戰勝推拖拉之道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新金融時代(BE0110)
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羅勃.席勒
       Robert J. Shiller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892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中文版序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推薦序 1

資本主義的心靈

◎文/巫和懋

在寒冷的冬夜,賣火柴的小女孩點燃一根根的火柴,在火光中看到希望的幻滅。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是在激起幾絲悲憫與同情之後,又有多少人想去了解當時的社會,為什麼會允許一個幼女獨自面對命運如此的摧殘?

帶著熾熱心靈寫作的狄更斯,篇篇述說著一個個感人的奮鬥史,背景也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主人翁的坎坷身世常讓讀者一掬同情之淚,父母雙亡的庫柏斐爾(David Copperfield,出自塊肉餘生錄)曾經做過童工,不能溫飽固然難過,但最痛苦的卻是害怕從此淪落到社會的最低層,毫無尊嚴的渡此一生。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席捲全球,自由流動的資金結合市場與政治體制,影響了國家的興盛與衰亡,更決定了個人是否成為豪富或赤貧。伴隨著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學說,殘酷的競爭似乎找到了理論的基礎: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強者勝出,弱者就別無選擇,必須毫無怨言的接受失敗的命運。 這樣依據叢林法則運行的世界真是「公平」的嗎?叢林中充滿風險,人生境遇也常因風險而大起大落。狄更斯化身的庫柏斐爾在遭遇幼年喪父後,難道就必須墜落社會最低層,永遠不得翻身嗎?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可能就讀不到狄更斯的不朽作品,人類文明也因為不能防止如此悲劇,而更加黯淡。

追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成為我讀經濟學的動力。閱讀古典經濟學者史密斯(Adam Smith)的著作,就能感受到他關懷私利與公利的調和,重視道德情操的深意。負笈美國史丹福大學讀書,更親砭當代經濟理論大師的身教,體會到他們深沉的人文關懷。偉大的學者不但用他們的智慧闡述市場經濟的運行得失,更用他們的心靈去體察什麼是最值得研究的課題,重視民眾的福祉,提出制度的重劃。在資本主義的殿堂上,經濟理論大師就是「最高祭司」,立判真假的睿智是起碼的要求,而不忘民眾福祉的心靈,才是資本主義得以獲得救贖的希望。

席勒的《新金融時代》應用經濟學的智慧,提倡一個更能處理風險的明日世界。在嚴謹分析的外表下,我們可以察覺他那企盼推動制度﹁進化﹂的人文關懷!我們不能低估市場經濟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巨大風險,以及對個人所產生的極大偶然性。其實,國家與個人的成敗並非全然「咎由自取」。在未來無法蠡測的競爭中,打拼的台灣也可能因政策風險而倒退,勤奮的個人也可能因偶然因素而沈淪。如果允許風險就此決定了結果,那麼這樣未必能帶動世界向前進步,也未必能稱之為公平。

經歷社會主義洗禮的資本主義體制已漸失其冷酷面貌,為馬克斯所批判的資本主義體制原型也不復存在。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已紛紛採行社會保險、累進所得稅制和義務教育等制度,對分散風險和平均財富分配達到一定程度的功效。但是,這些只是制度的「演化」,變動的速度與幅度還是相當有限。席勒在本書中就舉記者艾倫萊克為例,她為體會失去穩定工作的後果,嘗試在美國以短期低薪工作維持生計。她感受的苦難沈重,不但無法獲得他人的同情或幫助,而且日復一日無法轉變自身的社會地位。面對像失去穩定工作這種高隨機性的經濟風險,目前仍然無法以現有制度解決。

席勒提出六種風險管理的創新建議,來處理造成個人或國家痛苦與失望的各種風險。這樣的制度安排可經由風險的分散,減低受風險波及者的痛苦,讓個人在受到衝擊後,還有機會再出發,讓個人才能不因風險而受到埋沒,讓個人與國家的財富分配更趨公平。透過席勒提倡的金融契約交易,參與者必須共同分擔風險,這也可看成是促進眾人「合作」的一個管道。這樣的合作,不再以「同情心」作為基礎,反而會以精準的契約條文作為根據,這或許也是經濟學者務實智慧的一種表現吧!

讀完本書,讀者或許會淡忘本書的部分細節,但應能體會到在經濟學者冰冷的外表下,其實常常蘊藏著一個熱烈關懷的心靈。企盼我們都能擁有這樣的心靈,經過共同的思考和努力,促成經濟制度美好的明日,讓未來不再有失業家庭的淚水,也不再有賣火柴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