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李敖序 1
李敖序 2
陳文茜序
陳芳明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後記
陳文茜文選 1
陳文茜文選 2
陳文茜文選 3
文茜半生紀要

作 者 作 品

宋楚瑜中興紀事
雕琢人生: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林靜芸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文茜半生緣(BC0107)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夏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2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20頁
ISBN:957132858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李敖序 1李敖序 2陳文茜序陳芳明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後記陳文茜文選 1陳文茜文選 2陳文茜文選 3文茜半生紀要



  書摘 4

一直到現在,陳文茜還是有一段隱匿在心底、不願意公開的「秘密私戀」。她在去國9年中,於 1992年返國,幫台北縣長尤清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中元普渡藝術節,中間卻「談了一場瘋狂的、亂七八糟的戀愛」。為了狠心切斷這段不能不結束的關係,以免對彼此都造成不幸,這樣的決定對她和對方都是非常殘酷的。

陳文茜沒有猶豫,下定決心,離開台灣,不到處理完這段感情,絕不回台灣。當時她在美國的一位朋友蔡篤堅(現任陽明大學副教授),聽到她的敘述,非常不諒解地說,「你怎麼是這樣的女人呢?為了你的愛情改變你的事業。」這段話,其實是令許多專業領域裡才華橫溢的女性最感心酸的,即使是21世紀前夕,專業女性的最高價值,依舊是「愛情」,社會價值像一張撕不開的網,網住每一個女人,性別反而成為個人沉重的負擔。

即使外人眼中前進、開放、聰明如陳文茜者,還是逃不開這樣的女性宿命,這段秘密戀情結束之後,她狠下心來不回台灣,卻還是談了一場戀愛,即是大衛,她分析和大衛的這段情,其實只是前面的戀情的「最後樂章」,不是一段獨立的感情,只因為她曾經失去一個夢,她必須用另一段情節補綴一個可能替代的夢,因為前一段感情挫折的經驗,使她自覺愛情在自己生命中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感受到自己前半生是這麼不珍惜感情,不願意為愛情付出,才導致個人生活如此重大的挫折。

陳文茜調整自己對感情的態度,極其認真的,以證明自己是可以付出、可以完全為感情而感情的,她愛的不是大衛,而是自己必須愛的情緒。這段情還是沒有結局,她其實也沒有什麼抱怨,證明自己可以愛,不是無視真情的壞女孩,對她更具有意義,畢竟過去她做「壞女孩」太久了。

然而,接續之後的六、七年,當她想要認認真真談個感情,有個結局的時候,卻始終在挫折中翻滾,轉不出得與失的迷惘。她突然開始懷念年輕時代做為「壞女孩」的陳文茜,想回到那個年代的陳文茜,不在乎感情,不珍視真情,但卻是十足驕傲的,不會受傷害的。

羅大佑的〈戀曲1980〉:「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屬於60年代人的愛情觀,彷彿成為陳文茜古典的嚮往,她不斷哼唱、咀嚼著淡然於情愛的蒼涼,她不再期待一個自由的愛情,因為愛情對她傷害太大了。

各種大大小小、八卦的對象,經常莫名其妙的「掛」在陳文茜身上,她剛到飛碟電台主持節目的時候,有人問她:「聽說趙少康和你在談戀愛?」陳文茜的反應是,想打她一巴掌,「這麼荒謬的問題,竟然還問得出來,八卦也得有點常識吧!」

施明德和許信良,民進黨轉型前後兩任黨主席,在工作上,都和陳文茜「密不可分」,坊間報導也無限揣測的想像他們之間的情感關係。她自覺好笑,與施明德如此莫須有的情感竟然可以成為題材,甚至她到台南為張燦鍙助選,都還有施明德的衷心支持者,親切熱情的拉著陳文茜,細數施明德種種,要陳文茜也到他們那兒走走,陳文茜只得尷尬的苦笑。

看到類似的報導題材,陳文茜不再生氣,她釋懷地說,「我倒希望是這樣的形象,至少比較有面子吧,不能老被寫成失戀的、被拋棄的,這多丟臉呢。」她自我調侃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候,經常欺負男人,否則,年到四十,心理上怎麼平衡得過來?」

從20歲到30歲,陳文茜是驕傲的孔雀,傲視情場;30歲之後,她慎重考慮婚姻的可能,與大衛的交往,就是在考慮成家情境下的「產物」,最認真,但對他的感情卻可能是最淡的。當他準備結婚時,忐忑的告知陳文茜,想知道她的反應,沒想到,陳文茜一句:「哦?恭喜!」讓他懷疑陳文茜是否故做輕鬆狀,陳文茜沒有太多遺憾的告訴他:「感情本來就是一場戲。」

40歲開始,她坦然面對人生如戲的無常,場景不斷轉換,她開始思考相互獨立個體的、型態的感情,學習超越傳統男人女人思維的感情態度。她看電影《羅丹與卡蜜兒》、閱讀羅莎.拉森伯格(Rosa Luxemburg)的著作《愛人和同志》(Comrade and Lover)(1981年出版)、讀新社會學院校長漢娜.鄂蘭和海德格的情愛故事。(按: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1975,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論革命》、《人之處境》等著作。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著作浩繁,如《林中路》、《路標》、《走向語言之途》、《存有與時間》等等。)

漢娜是海德格的學生,為了他離開學校,卻一直為他做事,漢娜永遠處於等待中,為不斷在學術旅行中的海德格做事,後來才認清楚海德格一生都在撒謊,直到海德格加入納粹,她才毅然決定離開他,自歐洲抵達美國,開始她個人的學術生涯。她的信念就是批判納粹,然而,她是猶太人,深愛的男人卻參加納粹,支持壓迫猶太人的希特勒。

漢娜成為極著名的學者之後,和海德格重逢,當時,學術界因為海德格在二次大戰加入納粹的舉措,對這位哲學家非常不諒解,漢娜還是不斷為他辯解,主張海德格的哲學概念,是可以和他的政治態度分開的。

專業領域裡,才華橫溢的女性,因為情感挫折,使得她們在公共領域的表現受到影響,是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陳文茜不斷思考,女性挫折的來源是什麼?羅莎的著作《愛人和同志》,給了她一個靈感,很多專業女性尋覓同志遠多過愛人,但是男女的情愛因素有相當差異,對男人而言,情愛可能是征服、慾望、擁有、生活經驗累積和分享;對女人而言,男人是同志,他們的頭腦和社會表現,卻是讓女人產生情愛非常重要的動力。

男人在愛情中,和女人分享他的思想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愛情愉悅,但卻還有其他需求,包括一個服侍他的女性,讓他感到更像征服者的情緒,男人,可以在不同的女性身上,找到不同的滿足感。

陳文茜認為,羅莎、漢娜、卡蜜兒,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悲劇。卡蜜兒和羅丹的關係,既是愛人又是師生,更是同志和競爭者,羅丹對卡蜜兒既喜愛又忌憚,卡蜜兒崇拜羅丹,又努力想擺脫他對自己的控制。卡蜜兒發現羅丹欺騙她之後,瘋狂的在羅丹家門口,如潑婦般狂罵,「你這個豬,你給我出來,我知道你認為我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瘋人院。」果然,沮喪的卡蜜兒真的在瘋人院中過世。

她不知道自己的結局是那一種?著名的影評人焦雄屏告訴陳文茜一段電影故事,一個女子結婚時,丈夫送了枚戒指給太太,後來她把戒指給典當,當舖老闆告訴先生,先生火大贖回來,送給情婦,情婦又當掉這枚戒指,最後被一位男士給買走,送給他的情人──男主角的太太,戒指代表承諾,卻也是背叛,當女主角恍然明白內心最愛的其實是自己的先生時,就崩潰了。

陳文茜自認,她的感情觀是虛無的,女人似乎也只能在虛無和背叛的過程中,最能找到自己,一旦愛上一個人,就必然失去自己。她反覆揣想,20世紀,個人就是政治,怎麼分割呢?她也不知道自己生命和愛情間的衝突,最後的答案是什麼?

閱讀前人,陳文茜逐漸學會更寬厚的看待感情,彷彿所有故事都一樣,男人因為貪心,都是欺騙者;女人為了愛情,都成了瘋狂者。就像羅丹與卡蜜兒,卡蜜兒其實只是羅丹私生活的一段插曲,羅丹卻是縈繞卡蜜兒一生心頭的幽靈,至死糾纏。在家庭、婚姻或絕對依賴的傳統關係網路之外,有沒有另外一種版本的故事?

生命、愛情、權力,新世代女性有沒有真正自主的選擇權?漢娜曾經說過,愛情愈失敗的人(女人),或許愈擁有智慧。不再期待婚姻的陳文茜,至今仍在尋求什麼才是她的答案?

人生於她,就是一場歷練,過程是她對各種答案,不斷的自我追尋。回憶半生感情經歷,曾經選擇離開別人,也曾被別人選擇,有時傷害別人,同樣也被感情傷害。

《欲擒故縱》電影裡描述的故事,當女人在追尋感情和婚姻的時候,她經常面對適合共同生活的伴侶,卻未必是談愛情的適合對象,而愛情深濃的對象,卻未必適合在一起生活。電影中的女主角,與她愛的人生了孩子,卻選擇一個同性戀與她共組家庭,她清清楚楚的切割婚姻和愛情。

這個故事給陳文茜莫大啟示,她不諱言,生小孩對她可能太晚,她倒不排斥有一天搞不好真找一位同性戀者共組家庭,不必愛情,卻有深刻的親情,就像手足般。走了半生,區隔愛情和婚姻,是她目前的答案,有答案卻沒對象,陳文茜這條辯證的愛情路,還有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