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引言 1
引言 2
引言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明日引擎:以創意與研發贏得未來
數字的陷阱:解開 12 個數學的迷惑
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IBM風雲再起
比爾蓋茲教你透視微軟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富裕之路(BE0087)
The Wealth of Man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傑伊
       Peter Jay
譯者:盛逢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2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454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引言 1引言 2引言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推薦序 3

一本值得閱讀的經濟史詩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匆匆讀完本書,我的腦子裡很自然地浮現出 198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 M. Buchanan)在 1982 年 1 月所寫的一些意義深遠話語。那是出現在布坎南為《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Tomorrow, Capitalism)這本書所寫的英譯本序言。該書的作者是位法國經濟記者,布坎南在稱讚這位記者能寫出那麼有深度的一本書時,是這樣形容的,「這本書,一方面顯示出作者對經濟理論的深切了解,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這個經濟理論具有現代政治哲學的含義。」欣賞之餘,布坎南也不禁比較起歐洲和美國經濟記者的水準,布坎南感慨整個歐洲的經濟記者之知識水準,是美國的經濟記者所不及的,而美國的經濟學家也很難想像,美國的經濟記者是否也會寫出這樣的一本書。

布坎南擔心美國記者會在理論的叢林中迷失方向,同時又擺脫不了以往的經濟學教育所灌注的觀點,頑固地抱持著一些陳腔爛調,而不去探究在哲學層面上有沒有內在的予盾。他認為不幸地是美國人的一些經濟論著是兩極化的,一端是低級的新聞報導,另一端是艱深的學術論文。布坎南指出美國的記者大都缺乏一些必要的正確觀念,而美國的學人大都缺乏文字表達技巧。

布坎南難過地表示,從美國最好的經濟研究所和企管研究所畢業的男女青年,雖受過高級訓練且靈巧能幹,但大都是技術專家,儘管他們聰明,卻不了解他們自己身處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組織原理。布坎南又說,作為學院中一門學科的現代經濟學,幾乎完全沒有負起它的教導任務角色,而在現代經濟學家的著作中,或經濟學研究所的討論中,除少數例外,竟沒有表現出一點意識型態上會令人興奮的精神。我們是在培育下一代,但我們所培育出來的下一代,卻是麻木不仁的一代。布坎南再進一步指出,我們現在的經濟學家,在專門的學術刊物上寫作或對談,只是學術圈內的事,很少或根本完全沒向社會大眾表達出什麼。對於經濟政策的實際問題,在平日都是由一些非經濟學家來提供論據。古典經濟學家都是社會改革家,他們敏銳地感覺到自己的觀念對於個人幸福和各國財富所能作的貢獻,而且把這些觀念所引發的內在力量傳達給社會大眾和民意代表。而現代凱因斯總體經濟學所含帶的社會主義精神,久已喪失振奮人心的力量,現代經濟學,大都沒有焦點、目標。

我之所以大篇幅引用布坎南的說法,乃因這些說詞幾乎完全適用於評價這本《富裕之路》的作者和書中內容。我真想知道如果布坎南讀過此書之後是否會有他在 1982 年時的相同感慨。本書作者彼得‧傑伊曾是英國《泰晤士報》經濟編輯,目前是英國廣播公司的經濟編輯,是道地的「歐洲經濟記者」。本書以故事體方式,描述遠自西元前一萬多年以來,全球經濟興衰、演化的歷程,而且追尋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作者從人類經濟進步的開始一路暢談迄今,不但縱述西方文明,更將東方文明和其他地方的文明都描述在內。 199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諾斯(D. C. North)以「引人入勝,趣味橫生」形容,而《旁觀者》(The Spectator)雜誌則以「學養有如一套百科全書」來稱讚作者。

本書講述的是人類財富的故事,而談到財富,經濟學之父史密斯 1776 年出版的曠世鉅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就是探索財富起源的不朽經典。史密斯親赴歐洲各地考察,花了十年功夫才完成該書,他在書中闡述財富來源和經濟發展的原理,並且說明財富在社會各階層自然分配的秩序,他不僅強調市場機制的無形力量(亦即現代人琅琅上口的「無形之手」),更是凸顯出經濟體系存在著表面名目現象與內在實質連繫的雙重性,而分工、自由貿易和知識的成長等特質被突顯出來。史密斯關心社會的組織和管理,也由真實社會的運作觀察,但到新古典經濟學家手中,卻轉成處理在資源稀少及完全競爭和完全資訊的假設條件下,各種靜態均衡所呈現的狀況。雖說還是標榜經濟或財富成長理論,但對為什麼有些人和地區在某些時候進步神速,其他人和地區卻否,在其赫赫有名的新古典機械模型中的人口趨勢和儲蓄率,根本無法提供答案。之後雖有多位經濟名家以「內生成長模型」做改進,甚至華裔學者楊小凱等人嘗試將史密斯的分工等社會組織理念,放入數學模式處理,且可以得到某些有意義的解釋,但還是解答不了財富成長及其起落等經濟史上的重大議題。因為數理模型終究無法處理活生生的「人的行為」,也當然處理不了複雜的人際關係,終究還得回到史密斯的古典世界來。

這本《富裕之路》就是回到古典世界的作品,作者說:「要了解人類財富如何和為何進步與退步,關鍵在於人類社會架構、政治、心理、倫理道德和經濟的全貌。」這不是和史密斯的說法吻合嗎?彼得‧傑伊是以華爾滋舞步三步曲的簡單理論模式為基石,集歷史、經濟、科學、文化於一爐,從一萬數千年前談起,將人類創造、累積財富的故事一路道來。他主要借用歷史學家的說故事方式,協助讀者感受到發生了什麼事,而且幫助讀者察覺不斷重複的因果類型,亦即華爾滋三步曲不論在古今中外都同樣進行著。彼得‧傑伊不只綜述了故事,還帶引讀著深入探索細節,也讓讀著了解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高唱入雲的「全球化」,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且比工業革命還早。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氣概磅礡的經濟史詩,讓我們見識到了歐洲經濟記者確實出眾,而布坎南的話誠不虛也!

不過,個人還是不得不指出,本書固然將人類創造財富的故事講得精采,也不讓兩百多年前的史密斯專美於前,但史密斯除了《國富論》之外,還有更重要的《道德情操論》這本書。畢竟財富的增長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後果是嚴重的。看看當前富裕的人類,「天災人禍」到處充斥,不正是人心敗壞、腐蝕的「人無德」之具體呈現嗎?而物質財富對人心沈淪不也正是一大推波助瀾要因嗎?希望彼得‧傑伊對這個更重大的課題也能提出擲地有聲且有效改善的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