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引言 1
引言 2
引言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明日引擎:以創意與研發贏得未來
數字的陷阱:解開 12 個數學的迷惑
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IBM風雲再起
比爾蓋茲教你透視微軟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富裕之路(BE0087)
The Wealth of Man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傑伊
       Peter Jay
譯者:盛逢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2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454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引言 1引言 2引言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經濟大躍進】

最後一次冰河時代從約兩萬四千年前起,結束於一萬三千年前左右,也就是我們的故事展開前不久。冰河時代結束後沒多久,新石器時代來臨,至少在一萬零五百年前的歐亞地區是如此,人類在經濟上首次大躍進。

狩獵、採食的生活被不少人稱做「貧窮、低劣、野蠻、匱乏」。史塔夫里爾諾斯卻把霍布斯所用的每個形容詞都反過來說:「採食社會現在被視為『原始的富裕社會』,按『銀行上下班時間』工作,並且享有健康的飲食、經濟保障和溫馨的社交生活。」

關於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們幾乎沒有直接的證據,而且史塔夫里爾諾斯的觀點十分依賴現代人對當代非洲南部、北極、亞馬遜河、澳洲沙漠等地狩獵、採食社會的研究。但現代的狩獵、採食社會並不是好模型,因為他們被迫住在邊際土地上,而這表示早期的狩獵者和採食者可能過得更好。我們獲得的證據顯示,他們的身高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差異很大。平均體重低於主食為碳水化合物穀物的人(大部分現代西方社會都是如此),但高於營養不良的非洲人。他們的蛋白質攝取量可能很高,所以骨頭和肌肉的質量應該偏高。

他們的平均壽命低於今日人類,但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糟。如果我們接受傳統的觀點,也就是人類的新陳代謝率可以顯示身體的狀況,腦子的大小表示出平均壽命可以活到九十歲,那麼一萬年來唯一有變化的一件事(大部分的變化發生在過去一百年),是實際達成那種潛力的人數不同。當時和現在一樣,人類幼年時的死亡率最高,此後死亡率下降,直到五十歲免疫系統開始衰弱。如同前述,這可能表示出生時的預期壽齡為三十歲,到了三十歲時的預期壽齡為六十歲。

大多數的狩獵者和採食者四處流浪,在合適的獵物或可採食的食物供給減少後,再遷移到另一地。但遷移路線可能循環反覆,讓每個地方有時間自行再生,有時甚至會放火燒掉乾燥的地表以促進再生的速度。他們有時候也可能吃人。我們推測狩獵的工作主要由男人負責,因為體力較強,要用到棍棒、石頭、矛、叉、標槍、投石器、弓、箭,而一萬五千年前起,則用到刀、陷阱和火。人類有能力在新的地方找到食物和住所,是在全球各地到處遷徙的先決條件。大型動物成了吸引人類的經濟目標,因為牠們不見得難以獵殺,而且龐大的軀體可以帶來很大的報酬。有證據顯示,當人類帶著已經相當成熟的狩獵技巧,和發展良好的武器突然來到時,這方面的影響格外顯著。例如在美洲,大型動物以前不曾遭遇這種威脅,所以比起歐亞地區的同類更容易和更快被制服。歐亞地區的大型動物在人類的技巧逐步改善後,已經學會害怕人類。比方說,如果曾遭獵人以弓箭襲擊,就會知道讓人類接近到箭程能及的範圍內很危險。這個距離遠長於遭其他動物威脅的距離(俯衝急下獵食的鳥類例外)。總之,大約在人類抵達美洲的同一時間,象、馬、獅、獵豹、駱駝、美洲野牛、大型地樹獺、麋鹿、麝牛、柱牙象,以及三種長毛巨象等大型動物相繼猝然滅亡。幾乎所有的澳洲大型生物也都消失。在歐亞主要地區,絕種的情形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倖存的物種越來越稀少並且難以獵捕。

全球各地大型動物的數目幾乎同時減少之際,正逢氣候發生劇變(非洲格外顯著),這也可能與它們絕種有關。但是非洲的大型動物相較之下具有免疫力,因為牠們面對人類掠奪者的經驗最久,所以有最長的時間去發展防衛策略(例如一看到人就跑)。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類易受疾病侵襲,對其他動物能造成的衝擊就大打折扣,由此可見人類可能是主要的破壞者。在現代的亞馬遜河發現了許多長毛巨象的骨骸,肋骨之間還有尖矛,而且此時正逢克洛維斯(Clovis)狩獵者到達當地一百年,所以長毛巨象和地樹獺的絕種,也許和克洛維斯狩獵者有關。如果早期的美國人把馬吃光,那麼一萬兩千五百年後,歐洲人騎著訓練精良的戰馬抵達時,美國人就知道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早期的人類是捕魚能手,而捕魚是狩獵、採食經濟的一種形式,一直留存到今日。因為現代漁業依然主要依賴野生魚群,根本沒有盡到飼育、保護、節約之責(雖然有一些魚類養殖場)。接下來幾千年,鮭魚和鯨魚等迴游魚類與海洋生物,成了北美洲太平洋岸定居社群捕食的焦點。這些社群利用魚梁、魚網、魚叉、骨鉤和其他裝置,在季節性高峰捕到足夠的魚,供應一整年的食物。在以狩獵和採食為主的時代中,其他定居或半永久性居住社群是根據以下方式建立經濟:

◆ 馴鹿、馬和長毛巨象等大群動物的定期遷徙路線。這可能是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創造洞穴繪畫的馬格達倫(Magdalenian)和克羅馬儂(Cro-Magnon)社會的經濟基礎。

◆ 在異常有利的地點收割野生穀物,例如近東地區的納圖夫人(Natufians)主要在「肥沃新月」的西部這麼做。

◆ 建立貿易路線,也以近東最為突出,例如在耶律哥。

男人出外狩獵和捕魚之際,大多數的採食工作可能由女人和小孩負責。人類孩童對父母的依賴期很長,因此女人不適合從事狩獵,因為既危險又需以速度取勝。採食工作必須十分了解需要採集什麼、到什麼地方尋找、可能有什麼營養成分和藥效。爭尋食物的這種分工方式,鞏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因為不管從哪種來源獲得的食物,都必須與家人分享。這也可能把男人綁得更緊,分攤養育子女的責任,進而給了人類進化上的優勢,因為小孩會有更充分的準備才踏入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