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譯者跋
書評
孫大偉推薦文
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創造力(BE0056)
Creativity :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entmihalyi
譯者:杜明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27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8頁
ISBN:957132876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譯者跋書評孫大偉推薦文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書摘 1

開場白

這是一本關於創造力的書,由深諳其中奧妙的當代人物所展現。本書一開始,先描述什麼是創造力,繼而省視創造性人物的工作與生活。最後則由我所研究的範例中,提出若干可供師法的概念。文中沒有可資遵循的單純法則,也罕有什麼不尋常的概念。創造力的實情,比許多過度樂觀的陳述要來得困難而奇特。一如我所要闡釋的,可配稱之為「創造力」的理念或產物,其實融合了多種來源,並非由個別心靈所致。改變環境的條件,要比促使別人從事創造性思考更有可為;貨真價實的創造性成就,也非靈光一閃的結果,黑暗中的閃亮,是來回經年的苦心經營。

創造力之所以是我們生活意義的主要來源,理由不一而足。這裡我只提兩項主要的。其一,大多數有趣的、重要的、合乎人性的事物,皆是創造力的產物。人類基因的成分有 98 % 與猩猩相同,而我們與猩猩有別者,像語言、價值、藝術表現、科學領悟與科技,是因為個人的才情受到肯定與獎勵,並經由學習而傳承的結果。若非創造力,人之異於猿猴者幾希。

創造力如此令人著迷的第二個原因是,在我們身入其境時,會覺得比生命其他時刻更加充實。藝術家在畫架上或科學家在實驗室的振奮,那種滿足近乎理想,我們都希望能在生命中獲得,但並不容易。或許只有在性愛、運動、音樂和宗教的狂喜時,才能提供那種忘我的深刻感受,然而這些經驗是捉摸不定,無跡可循的。但創造力則留下結果,為未來添增了豐富性。

本書中一項訪談摘錄,可以提供一個具體的例子,道盡投入創造性努力的喜悅、風險與艱辛。敘述人薇拉.如賓(Vera Rubin)乃天文學家,她在銀河動力學上的知識貢獻深遠。她在描述最近的發現時說,屬於一個銀河的星球並不都朝同一方向旋轉,在同樣的銀河面,軌道可以呈順時鐘,也可以是逆時鐘繞行。這和許多發現的案例一樣,原不在計畫當中,而是在原分為上半年、下半年,採用原本不在同一銀河系的兩張圖片進行光譜分析時,意外觀察發現的結果。如賓在比較兩圖指示星球位置的暉狀光譜線時,注意到每隔一段時間,有的星球朝某方向移動,有的則朝相反的方向移動。如賓有幸成為第一批面對臨近星河能用到那麼清楚的光譜分析者之一,早個幾年,細部就看不出來。然而,她能有這運氣,也是因為多年來深深投入星球運動的微枝末節。天文學家對銀河的興趣本身,才使發現成為可能,倒不是因為她想要證明什麼理論或是讓自己成名。以下便是她的故事:

「想成為研究科學家要有十足的勇氣。我的意思是,你所投資浩大的生命、時間,很可能一無所獲。你可能在某個問題上花五年的時間,而在快做完之前才發現錯誤。或者有人有了新發現,剛好證明你正待完成的東西完全錯誤,這些都非常可能。我想是自己運氣好,剛進入這一行時,我相當程度地認為作為天文學家、觀察者,我的角色不過是去收集有用的資料。我看待自己的角色只是要為天文學界整理有價值的資料而已,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期。若只是原來那樣,我也不會失望。但有新發現總是好的。今年春天,我才剛有一些令人心馳神迷的新發現,那真是有趣極了。

最近我和一位博士後研究生,一個年輕小伙子在研究銀河系的室女座星群,它是離我們最近且最大的星群。那麼,看這些鄰近的星群我學到了什麼呢?事實上,能懂得每個星河的細節就已是樂趣無窮了。

我是說,我差不多已經純為星河(個別特徵)感到興趣了,因為這些星河離我們近——當然,那是以宇宙的規模來說的。這是我第一次有那麼大量的星河樣本,而且接近到讓我能看到那麼多小細節,我還發現這些星河的中間一帶,正有些新鮮事情在發生,像快速自轉、小圓輪等種種有趣事物。我像是被這些小東西牽絆住了。於是,我全部加以研究、測量,試著決定要做哪些,因為有趣的資料數量如此龐大,我了解其中有的比另外的有趣,理由不勝枚舉。於是,我決定要先寫它(這真的和我開始這個計畫時,所認為最主要和最有趣的理由無關),而現在有趣的星河已有二十到三十之多。它們都有快速旋轉的圓心、有許多氣體等其他特性。

但這其中卻有一個有趣得不太尋常。我先是在 1989 年拍到一個光譜,又在 1990 年拍到另一個。於是,這些物體的光譜就有兩個,除非過了 90 年或 91 年,我也許不會再去測量。起先我也不明白它為什麼會如此有趣,但這和我以前看過的不一樣。你知道在星河裡,螺旋狀的或是圓盤狀的,差不多所有星球都是環繞著中心平面的軌道運行。所以,我最後斷定,在這星河中,有的星球走這一邊,有的走另一邊;有的依順時鐘方向走,有的依逆時鐘方向走。而我手中只有兩張光譜,其中一張還不怎麼理想。於是我時而相信,時而不太相信。我的意思是,我想把它單獨寫下來,又想光譜不夠好,如果出示給同仁看,若是有看到兩條線他們就會相信,但若看不到的話呢?我可就要擔心天空是不是在搞什麼名堂。在 1991 年使用主機型望遠鏡的申請被批准時,我做了決定,我要在 1992 年春再去採另一張光譜。那時我就有個概念,因為光譜上有某些很特別的事物,於是我突然間……不知道……我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努力去了解正在觀察的東西。我另闢一室進行思考。我先在這別緻的電視螢幕前,裝著一部電腦,它給光譜清楚的影像,我可以把玩。但是我還是不清楚,有一天我正好決定務必要明白我正在觀察的東西有何奧妙,隨手拿張紙畫個略圖,卻突然豁然開朗了。我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形容,它清澈透頂,而我不知道何以兩年前卻辦不到。

而後春天時我再去觀察,我讓這裡一位有時和我一起做事的同事同行,有三個晚上的時間。前兩夜我們未曾打開望遠鏡,第三晚夜色恐怖,我們所獲不多。但關於星河的部分我們取得的資料已經夠了,就像只是在證明它一樣。從另一方面看,實在已是無關宏旨了,因為當時我就已經知道一切都是正確無誤的了。

故事就是這樣,發現新事物很好玩,樂趣無窮。今年春天我要到哈佛演講,當然,我是插隊的,事實上就在兩天後,一些擁有這星河光譜圖的天文學家分析以後,證實了這個看法。」(編者按:有關如賓與其丈夫兼研究伙伴瑞夫.艾佛〔Ralph Alpher〕的故事,請參看《時間皺紋》一書。)

上述說明了遠眺經年累月的苦功、疑惑與混亂。一切順利的話,苦功會因成功而獲得彌補。會被記得的是一些要點,像強烈的好奇心,對行將揭曉的祕密感到驚奇,以及樂於為一種居之不疑的秩序,尋求解答而跌跌撞撞。幾年下來的瑣碎計算,藉新知的衍生而得到昭顯。然而就算沒有成功,有創造性的人看到工作完滿,也能自得其樂。為學習而學習,就算未能帶來眾所矚目的新發現,也能從中獲益。這些傑出心人物何以如此,正是本書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生物與文化之演進

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都以為創造力是神明的恩典。世界各地的宗教都奠基在源起的神話。上帝或諸神塑造了天、地、水,沿著這條線,神亦創造了男女,他們微不足道,仰神鼻息。也只有到晚近,人類的歷史才改弦易轍。現在世間男女才是創造者,諸神則是想像力的遺物。不管這是不是二千五百年前由希臘或中國肇始,或是二千年後起於佛羅倫斯都無關緊要。事實在於,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裡,這在晚近才發生。

於是,我們把神人關係的看法對調了。何以如此,並不難看得出來。創世神話初現之時,人類的確很無助,受凍餓、野獸侵襲及彼此的擺佈。他們沒有概念來解釋週遭見到的偉大力量,像日出日落、斗轉星移、四時流轉等。他們戒慎恐懼,以求在神秘的世界摸索出立足之地。然後,首先是慢慢地,到一千年前左右人類步伐才逐漸加快,我們開始明暸事情是怎麼運行的,從細胞到行星,從血液循環到潮汐,人類看起來畢竟不再是那麼無助了。偉大的機械被建造了,能量也被利用了,整個地表也被人的技能和貪慾改了樣。披進化的甲胄,我們取創造者的頭銜而自居。

這種轉變對人類是福是禍尚不明朗。若我們能了解這新角色的重責大任就能受益。古代的神明,像印度教的濕婆(Shiva),像耶和華,既是創造者,也是毀滅者。宇宙必須承受朝夕不保的平衡,視神明既仁慈又憤怒。今天我們居住的世界也在成為可愛的花園,或成為不毛的沙漠之間搖擺,看兩種相反的動力要努力帶來什麼。若是我們忽略了我們的職掌所可意味的破壞潛能,繼續盲目濫用我們新獲得的權能,就可能會是沙漠當道了。

雖然我們不能預見創造力終極的結果,想像力將我們的慾望強加在現實上,使之成為地球上決定任何生命形式命運的主要力量。我們至少可以試著更加了解創造力為何,又如何起作用。因為不管好壞,我們的未來均與之息息相關。其結果主要將取決於我們的夢想,以及令夢想成真的奮鬥。

本書試圖集結三十年來有關創造性人物的生活與工作的研究,力求使男男女女獲致新概念與新事物的神祕過程更可被理解。我在這方面的工作使我自己確信,要了解創造力不能單是檢視那些現身使其發生的人。就如同森林裡樹木擦撞的聲音,若沒有人在場就不會被耳聞。創造性的概念要不是有敏銳的閱聽人加以記錄與實踐,也會煙消雲散。而要是沒有稱職的外人評估,就沒有可靠的方式來斷定,自成一格的創造性人物所聲稱的事物是否具有價值。

根據這觀點,創造力來自一個由三個要素組成的系統之間的互動。那包括含有符號規則的文化,將新事物帶進符號領域的人,以及承認、確定發明的學門專家。若要創造性的概念、產品與發現發生,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譬如,像如賓在天文學的發現所敘述的,若沒有幾世紀來收集到的有關天體運動的龐大資料,沒有管道進到掌握現代大型望遠鏡的機構,沒有批判的懷疑,以及其他天文學家後來的支持,則根本無法想像後來的成果。在我看來,這些有助於個別原創性的貢獻者都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基於這個理由,我會在本書中對各領域、學門的影響投注相等的注意力。

文化上的創造力相當於生物演化中遺傳改變的過程,後者發生在我們的意識底下,經染色體的化學作用而隨機排列。這些改變馬上在孩子的生理特徵上表現出來,若該特徵較往昔為優,就極有可能傳遞到孩子的後代。然而大多數特質都沒有改善生存的機會,且可能在幾代之後就告消失。惟有少數特徵保存下來,就是這些造就了生物的演化。

在文化的演化方面,沒有相當於基因與染色體的機制。所以,新的理念或發明不能自動傳遞到下一代。如何用火、用輪子、用原子能,我們無法在這些事物發明後就鑲入孩子的神經系統,每個孩子都得從頭學起。文化演進對基因的類比是為秘因(Memes),或是若要文化承續則非學不可的資訊單位。比如語言、數字、學理、歌曲、處方、法律與價值等等,我們都要傳遞給孩子,記憶下來。具開創性的人物所改變的就是這些秘因,若有足夠多合適的人認為改變是一種進步,那麼秘因就能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要理解創造力,單是研究那些似乎造就出新概念、新事物的人是不夠的。他們的貢獻固然必要,但那只是個理解一個過程的切面。說愛迪生發明了電學或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是簡化的說法,只是滿足了我們偏愛遠古故事的傾向,故事要易於被領會而且要有超人般的英雄存在。但若沒有先前的知識,沒有刺激思考的知性與社會網絡,沒有那承認並散佈其發明的社會機制,則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發現將會是無可理解的。說愛因斯坦創造了相對論,就好像說火花造就了火一樣。火花是有其必要性,但若沒有空氣和引子就起不了火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