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
導論 2
序論 1
序論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不平等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電腦生命天演論:人工智慧的演化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十月終結戰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第三種猩猩(BE0068)──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2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308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導論 2序論 1序論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第一章 三種黑猩猩

下一回你逛動物園,請記得到各種猿類的籠子前走走。請想像那些猿身上的毛都脫落了,再想像它們附近另有一個籠子,其中關了幾個咱們弟兄,他們很不幸,給剝光了衣服,也說不出話來,可是外表倒沒什麼大礙。現在請猜猜看,那些猿在遺傳上與人究竟有多大的差別?猿與人的基因組中,有多少基因是共有的呢?佔基因組的百分之幾?10%?50%?還是 99%?

然後再問自己:為什麼那些猿給關在籠裡讓人參觀?為什麼還有些猿給用來作醫學實驗?可是對人,就不容許那樣的待遇。假定學術界有一天發現了:猿的基因組中,有 99.9% 的基因,與人類的完全相同,那微小的 0.1%,決定了人與猿之間的重大差異。那麼你還會同意把猿關在籠子裡供人參觀,或者拉去做醫學實驗嗎?再想想我們那些心智失常的不幸同胞,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低、甚至無法照顧自己、無法溝通與發展社會關係、對疼痛的感覺也比不上猿。可是我們無法拉他們去做醫學實驗;猿就可以。其中的邏輯是什麼?

也許你的回答是:猿是「動物」嘛,而人是人,這還有什麼好討論的。這是一條倫理準則,只有人類適用,不可引申到「動物」身上,不管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管它與我們在遺傳上多相像,管它發展社會關係的能力多高強,管它會不會感受痛苦。那個答案當然是武斷的,可是至少它內部有一貫的邏輯,因此不可隨便否定。不過這麼一來,追溯我們的自然根源,便沒有什麼倫理意涵。可是這樣的探討,仍能滿足我們追求知識的好奇心,畢竟「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是這麼產生的。每個人類社群都對自己的起源有深切的好奇心,每個人類社群都有自己的創世故事。「三種黑猩猩」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世故事。

* * * * *

我們在動物界的地位,大體而言,學者早已確定,不知有多少世紀了。我們無疑是哺乳類,哺乳類的特徵包括身體有毛髮覆蓋、哺乳等。在哺乳類中,我們屬於靈長類,靈長類包括猴與猿等大類。我們與靈長類其他的成員,有許多共同的特徵,例如指(趾)甲扁平而沒有形成爪、有抓握能力的前肢、大拇指可以與其他手指對立、吊兒郎當的陰莖(而不是貼近腹部),這些特徵大部分其他哺乳類都沒有。早在公元第 2 世紀,集西方古代醫學大成的蓋倫(Galen, AD129-200,約與華佗同時)從動物解剖經驗中,已經正確地推定了人在動物界的地位,他發現猴子「無論在內臟、肌肉、動脈、靜脈、神經,還是在骨骼形態上,都與人非常相似」。

在靈長類中,我們也很容易找到人類的地位,我們很明顯地與猿比較相似,與猴的差異比較大。我只要指出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夠了:猴子有尾巴,猿沒有,我們也一樣。猿這群靈長類中,長臂猿是最特殊的,它們體型小、手臂長,又叫小猿;其他的猿,如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及巴諾布猿都是大猿,它們彼此有很近的親緣關係,與長臂猿比較疏遠。但是想要進一步釐清我們與猿的關係,卻非常困難,這也是始料未及的。這個問題還在科學界引發了熱烈的辯論,論戰環繞著三個議題:
一、族譜:人類、現生猿類、與化石「猿人」(類似猿的人;指人類的祖先)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麼樣的?舉例來說,要是我問你:「現生猿中,哪一種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你怎麼回答?

二、不論哪一種現生猿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人與哪一種猿的最後一個共祖,在多久以前仍然活在地球上?(換言之,那時世上既沒有人,也沒有那種猿。)

三、我們與關係最近的猿,有多大的遺傳差異?

起先,我們很自然地假定:比較解剖學早已解答了上面第一個問題。我們與大猩猩、黑猩猩
特別相像,可是又與它們有明顯的差別,例如我們的腦容量比較大、我們以直立的姿態行進、我們的體毛極少,其他還有許多差異,不過不是那麼一目了然。然而,要是我們觀察得仔細一點,這些解剖學事實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答我們的問題。同樣的解剖特徵,學者賦予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學者,強調的解剖特徵也可能不同。於是有的學者認為我們與亞洲猿(紅毛猩猩)的關係最近,而大猩猩、黑猩猩是猿類中早就歧出的苗裔(少數派);有的學者認為我們與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及巴諾布猿)比較親近,紅毛猩猩是猿類族譜上最早歧出的猿(主流派)。

在主流派中,大部分生物學家過去認為大猩猩與黑猩猩相似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它們與人類都比較不相似。換言之,大猩猩與黑猩猩還沒來得及分化開來,我們就已經與它們分道揚鑣了。這個結論反映了常識觀點:大猩猩與黑猩猩可以歸為一類,它們叫做猿,而我們則是人。不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看來與其他的猿不一樣,是因為我們走上了一條獨特的演化道路,我們的祖先自從與其他的猿分化之後,就在幾個重要的方面發生了變化,例如行進的體態與大腦的尺寸,它們都非常顯著。而大猩猩與黑猩猩卻沒有發生過什麼重大變化,與當年的人—猿共祖,模樣沒什麼大差別。如果那是實情,人類可能與大猩猩最親近,或與黑猩猩最接近,或者三者親近的程度一樣,彼此的遺傳距離一樣。

到如今,解剖學家仍在辯論第一個問題:我們族譜上的細節。不過,不管解剖學家鍾意的人類演化族譜長什麼模樣,光憑解剖學研究,無法解答第二、第三個問題,也就是人和猿的分化時間與遺傳距離。不過,也許化石紀錄在原則上可能解決族譜與分化時間的問題(遺傳距離免談)。要是我們有豐富的化石,舉例來說,要是我們可以用一系列已斷定了年代的化石,代表人類演化的各個階段;另外還有黑猩猩的,也有大猩猩的。那麼,也許我們會發現人與黑猩猩的化石系列,在 1,000 萬年前交會了,也就是找到人與黑猩猩的共祖了。而那一位共祖的演化系列,在 1,200 萬年前又與大猩猩的演化系列交會。可惜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化石,我們的化石紀錄像是斷爛朝報。尤其是現生猿類祖先的化石,極為稀少。500 萬年前到 1,400 萬年前之間,是人類與非洲大猿演化的關鍵期,那個時段的猿類化石,尤其稀奇。

* * * * *

這些關於我們起源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來自一個始料未及的方向:運用分子生物學解決鳥類的分類問題。大約 40 年前,分子生物學家開始明白:動植物體內的化學分子可以當作「時鐘」,用來測量遺傳距離,以及兩個物種在演化史上的分化時間。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假定有一類分子,所有生物體內都有,它們在每一個物種中都有特定構造,而那些構造是由遺傳密碼決定的。再假定分子的構造會因為遺傳突變而逐漸變化,而在所有物種中,變化率都一樣。源自同一共祖的兩個物種,體內的那個分子,起先構造應該完全一樣,因為都是從共祖那裡遺傳來的。但是這兩個物種分別演化以後,基因組中的遺傳突變,就各自獨立累積,使那個分子的結構,逐漸變化。因此,這兩個物種的那個分子,會逐漸出現結構差異。要是我們能夠算出平均每 100 萬年會發生多少結構變化,任何兩個有親緣關係的物種,在分子結構上的差異,就可以當作一個「時鐘」,來計算這兩個物種已經和共祖分化多久了。

舉例來說,假定根據化石證據我們推斷獅與虎(都是貓科)在五百萬年前分化。再假定它們的同一種分子,結構上有 1% 的差異。要是我們任選兩個演化關係並不清楚的物種,發現它們的分子結構有 3% 的差異。那麼分子時鐘就會告訴我們,它們在 1,500 萬年前就分化了。

以這個方法紙上談兵,看來漂亮得很,能不能通過實例的考驗呢?生物學家可費心忙了好一陣。應用分子時鐘之前,得先完成 4 件事:科學家必須找到最適合的分子;找到測量分子結構變化的方法,得簡單而迅速;證明分子時鐘運行穩定(也就是,分子結構在相關物種體內以同一速率演化);測量分子演化率。

分子生物學家在 1970 年左右解決了前兩個問題。他們發現最適合的分子是去氧核醣核酸(DNA),華生與柯立克 1953 年證明這個分子的構造是雙螺旋,為遺傳學研究開闢了新天地,也使 DNA 成為家喻戶曉的分子。每個 DNA 分子包含兩條互補的長鍊,每條鍊都由 4 種更小的分子單位組成,這 4 種分子在鍊上的順序,蘊涵著從父母親傳遞下來的所有遺傳資訊。科學家發展了「DNA 雜交」技術,可以迅速測量 DNA 的變化。先將兩個不同物種的 DNA 分子分離(「融解」)開來,就是使每個 DNA 分子的兩條長鍊解開,分別獨立。再讓那些單鍊 DNA「雜交」,成為雙鍊的 DNA。然後加熱,使「雜種」DNA 再度分離開來。一般而言,需要的溫度越高,就表示這兩種 DNA 的結合程度越好,也就是彼此的差異越小。兩個物種親緣關係越近,DNA 的差異越小。以「融解」一個物種的 DNA 的溫度為基準,融解「雜種」DNA 所需的溫度,比基準度每低 1 度,表示兩個物種的 DNA 有大約 1% 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