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
呂芳上序
書評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摘 8
書摘 9
書摘 10
書摘 11
書摘 12

作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譯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特價書(不再折扣)

珍藏二十世紀(BC0106)──(平裝本)
The Century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彼德.詹寧斯、陶德.布魯斯特
       Perter Jennings , Todd Brewster
譯者:諶悠文、李玉琴、李月華、劉蘊芳、蕭羨一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6日
定價:1500 元
售價:990 元(約66折)
開本:菊8開/平裝/600頁
ISBN:957132831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呂芳上序書評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摘 8書摘 9書摘 10書摘 11書摘 12



  前言

一個充滿動力的時代

本書在於回顧 20 世紀百年間的人類活動。20 世紀是個大成功,也同樣是個大失敗的時代;是個充斥偉大與邪惡的想法的時代;更是企圖實現這些想法的善惡男女的時代。進步與衰退,仇恨與仁愛,有人莊嚴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也有人不能掙脫於不可知的絕望與困惑,黯然退卻。

本世紀究竟始於何時?有人說(而且還有不少人附和)本世紀並非始於西元 1901 年,而是起於 1870 年,正值發明時代伊始,奠定吾人置身其中的現代社會的科技基礎。或者,就如同其他論述指出,1914 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年,掃除了 19 世紀以來的階級與政治架構,引進人類集體死亡與毀滅的經驗,形成本世紀最宏大亦最為悲慘的遺跡。或是 1917 年,俄國的十月革命開啟了意識形態的競爭,界定了長達 72 年的兩極化人類世界。或甚至遲至 1920 年,我們快速進步的都市化社會逐漸成形。同時,當後代的歷史學者苦思如何掌握與解釋我們的年代時,無疑地,必然有等量齊觀的不同理論推定「20 世紀」終於何時。但是,本書僅在於逐年記述一般人如何經驗歷史。同時,在一般人的經驗與想像中,20 世紀始於西元 1901 年,並將止於 1999 年 12 月 31 日。

然而,時間起迄並不就代表歷史。要成為歷史,我們還需要觀念、架構、方法論與觀點;本書即以審視這個時代的主題寫就我們的歷史。世界歷史,簡而言之,不過是如湯瑪士.卡萊爾所言:「無數人物傳記的基調。」但是,卡萊爾與其「英雄史觀」所屬的過去那個階層分明的世界,已經和 19 世紀分道揚鑣了。同時,我們的世界歷史充滿了偉大的男人與女人—科學家與發明家,政治家與藝術家,探險家與企業家,革命志士與政客,還有幾位球員—我們選擇陳述他們的故事,只因為他們的故事相關於本世紀最強大的力量,即一般大眾,其數之眾與其勤奮不輟,開創了一個充滿動力的時代,創造了 20 世紀的故事。

除此之外,我們將從何解釋當代最重要,亦相互競爭的兩種意識形態—共產主義與民主政治—兩者皆宣揚由下而上的中央集權,摒除特權菁英?或是解釋本世紀最為邪惡的魔道—希特勒的納粹集權,何嘗不是主要歸因於成功地操控「民氣」?或是本世紀最後十年間,全球通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將億萬人的生活連結在一起?或者可以想想,本世紀最傑出的藝術成就並非繪畫、雕塑與文學(雖然本世紀於上述各領域都有豐富與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而在於另一項全新領域—通俗藝術,無意博取評論家的青睞,只為討好買票進場的普羅大眾。如果說 20 世紀真有其「聖母慟子像」,那麼一定是用賽璐珞軟片拍攝的,而非石頭雕塑的。

傾聽「大眾」的聲音,聽聽活過這個世紀的人怎麼說,就是這本書以及美國廣播公司(ABC)與「歷史」頻道上的同名電視單元影集從企劃到完成,這幾年間的任務。我們往往要求受訪者做一個相當不簡單的簡單動作—就是回憶。偏偏,歷史捉摸不定。即使我們自己是這個時代的過來人,我們還是習慣以別人告訴我們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時代。好比:20 年代的女人都是穿著大膽的時髦女子;50 年代所有的家庭都住在郊區;而且全世界都在伍德史塔音樂節的大雨中光著身子。你將發現本書的受訪者紛紛拒絕這種誘惑,他們不再被動的「回憶」,幫助我們完成本企畫既定的目標,非僅重述過去的事件,還要讓讀者(和觀眾)體驗(或再度體驗)那些事件。雖然,今人皆偏好以後見之明的優勢看待歷史上的錯誤,還諸本相,但是,重新感受當時的情感衝突則更具挑戰性。最好的歷史不在於撫平悸動,而在於激發人心,而最激發人心的經驗莫過於設身處地,試想如果自己身處 1933 年的德國,或 1963 年的伯明罕,或 1968 年的芝加哥,那時「我會怎麼做……」。

本書特別開闢專欄,刊載剪輯自《珍藏 20 世紀》電視影集中受訪者的說明文字。但是,即使是原始文本,我們也試著區隔我們的故事與其他歷史書寫。進行每一章之前,我們都要做個石蕊試紙般的測試,問一句:「我們看待這個時代的觀點和該時代的過來人相同嗎?」除了記載一時一地之事外,我們是否也掌握了當時人們的情緒,一般民眾的態度,與德國人所稱 Zeitgeist 的「時代精神」嗎?諷刺的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個頗為洩氣的經驗。因為,過去研究偉大人物的歷史也許夾雜了某些特殊個體的真知灼見,研究集體經驗就一定要專注在尋常百姓的特殊體質上,也就是說,體現於其榮耀與神祕之中的生命。

因此,我們聽到一位母親在 1940 年倫敦大轟炸時臨盆的故事,也記錄一名德軍在進攻蘇聯時愛上一個俄羅斯女孩的深情。我們採集了大蕭條時期,一個小女孩回家發現爸爸因為缺錢,悉數挪用了她的小豬撲滿時的沮喪;以及 1920 年間,一個小男孩在旋扭電晶體收音機時突發的奇蹟,頃刻間,飄飄仙樂由天而降;還有一個神學院學生參加 1967 年五角大廈示威遊行,抗議美國的越南政策時,心裡知道自己的父親就在裡面,協助執行是項政策。我們是一位意志消沉的年輕男同性戀者的見證,他在 1980 年間負責接聽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患者(即愛滋病患)的熱線電話,深深體會成千上萬個世紀黑死病帶原者的恐懼。 隨著時代的推進,我們也翔實記錄了不斷變遷的大眾心態,從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進步主義到中期的恐懼與絕望,到 1960 與 70 年間的社會傾軋,到現在我們對科技發展的審慎樂觀。想像一位無時不在、無處不見的「某某先生」,從 1900 年出世,一直活到 1999 年,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我們的歷史橫跨整個世界,但僅以美國人自身的經驗為之。除了以國際觀點來選擇納入與排除某些事件外,我們還要自問一些問題:這個事件對美國人的生活有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該事件可曾推動過西方思想或經驗?美國人可曾因該事件而異於其他人?美國人真的在乎嗎?事實上,20 世紀的美國人深深在乎自家門外發生的許多事情—有時置身事外較為有利(持續的孤立主義),有時則操控事件以維護其國家利益(堅定的干預主義),更多時候,戲劇性的力量讓某些事情變得不可抗拒。美利堅合眾國的 20 世紀史,一言以蔽之,借用史提芬.安博思的力作──《全球主義的崛起》,在崛起的過程中,如同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將逐漸體會到,有時略為頑固的美國如何與世界建立關係。

雖然本書以傳統的方式編排—即以編年順序貫穿全書,我們的意圖不在於營造專題研究,如同鉅細靡遺的百科全書或善盡職守的教科書一般,相反的,我們認為,選擇性的看待過去這一百年,串聯一系列滿載故事的論述,較能凝聚與還原一個偉大時代的面貌。本書不及詳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915 年百萬餘亞美尼亞人遭到屠殺;1970 至 80 年間,赤柬在柬埔寨的滅種犯行;以及美洲原住民行動分子於 1973 年發起的南達科塔州傷膝地區佔領事件等等)。而且,請讀者不要將本書視為一本工具書而束諸高閣,只有在參考搜尋雞毛蒜皮的資料時才偶一翻閱。請將本書文字當作一本小說來讀,欣賞本書圖片彷彿畫廊觀畫,順便看看書中第一人稱的證言部分,好比爬梳自家先人的日記一般。20 世紀就在這裡。

本書大幅仰賴其他學者的學術成果。可是,除了書中數百人次過來人專訪外,我們都不直接引用原始資料。由於作者本身即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已經採訪過本書稍後章節中的許多事件。舉例來說,何梅尼結束法國流亡歲月,返回伊朗革命懷抱時,彼德與之同機飛行。此外,當彼德在白宮等候雷根總統共進午餐時,總統助理突然跑來告訴他挑戰者號升空失敗爆炸的噩耗。1989 年捷克政變時,陶德隨同哈維爾一起走向布拉格的街道,民眾夾道歡呼「哈維爾進城堡」—即總統官邸。哈維爾由一個長期繫獄的政治犯,不旋踵成為新捷克的政治領袖,以及後共黨專政時期新東歐的良知領袖。1961 年,彼德在柏林目睹柏林圍牆的豎立,這段鮮明不滅的記憶一直縈繞心頭,直到 28 年後,他又在同一地點看著怪手將過去無以穿越的水泥塊,一塊一塊地擊碎。

雖然,新聞記者的觀點也許較一般讀者接近現場,卻不盡然異於一般讀者;而且,創造這段歷史時最興奮的地方,就在於這不但是我們的歷史,也是你們的歷史。像這種述說我們共同走過的歷史,如此既幸運又特殊的任務,其挑戰性絕對有別於,比如說,一般歷史學者替未曾謀面的人撰寫傳記,或是描繪一段他從未參與的時代。

《珍藏 20 世紀》一書中所敘述的事件,即使是發生在作者未及共襄盛舉的年代,也決不致早於其祖父母生年。彼德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是赤誠的志願軍,並於 1915 年敵軍於西部戰線以毒氣突襲加拿大軍隊時,成為第一批傷亡戰士。老祖父絕口不提這段經歷,更讓小孫兒滿心敬畏(直到今日,祖父身著戎裝的照片,還穩踞彼德辦公桌的一側)。陶德的叔叔年方兩歲時,不幸死於 1918 年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流行性感冒,而陶德的外祖父母於 1910 年間雙雙在巡迴演出的綜藝馬戲團擔綱,然而,這份事業轉瞬間因大眾喜好轉向電影而被取代,並逐漸式微。

彼德的父親,查爾斯.詹寧斯,為加拿大廣播電台新聞播報的先驅人物。彼德記憶猶新,父親如何考驗當時剛開始播報電視新聞的自己,當時還不會拿捏用字力道。老爸會對兒子說「描述一下天空」,彼德說明完畢後,老爸會叫兒子出去再觀察一遍。「現在,把天空切成幾片,再從頭一片片的描述,每一片的說明都不能重複。」陶德從小就聽父親講自己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童年故事,小時候住在紐澤西州克利夫頓的勞夫.布魯斯特,總是看著孤單的流浪漢在他家門外的人行道上,用粉筆畫上記號,藉以告知下一個流浪漢,此處乃善心人家,敲個門就會有個同情的微笑與一碗熱湯。我們相信,讀者自己的回憶一定也同樣感人與深刻。

我們太應該感謝世世代代的前人—感謝他們兩度戰勝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感謝父祖輩在戰勝疾病上的大幅躍進;感謝故人道德意識的醒覺,終能一掃整個社會歧視人種的罪惡,真正達成社會平等;也許該為我們在 90 年代的空前富足而感謝,為許多人在 30 年代的生活水準,以及,即使在絕望的 70 年代,懷疑我們究竟還能做什麼的時候,也要感謝前面走過的人。

我們還應該為當今的歷史意識感謝前人,20 世紀的發明天才提供了一項副產品,我們得以動態方式保存現代生活的紀錄(聲音、圖像、動人的影片、錄影帶,當然還有無以數計的人工製品),其數量遠遠高於歷代總合—而且,不僅公家檔案如此,私人檔案亦然,只要你手持一部輕型電視攝影機(內建 VCR),家裡還有一個閣樓專供收藏八釐米錄影帶,從每個生日派對、畢業典禮到寶寶學步一一收羅即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美國人,」歷史小說家高爾.維達曾抱怨道:「根本不在乎昨天以前發生的事情」),不過,無限感謝,我們是世界史上最具有歷史意識的一代。

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歷史習題不外乎一些簡單問題—「當初如果如何如何,後來則將如何如何」。在這個電腦程式當道的時代,「讀者」在「閱讀」時,可以自行選擇佈局與情境,更何況拜網際網路的發達之賜,虛擬幻境充斥於現實中,這種「簡單問題」實在不足為怪。當你閱讀本書時,可能也蠢蠢欲問,如果在歷史上某些重要關鍵時刻來個大逆轉的話,則你的世界又當如何?如果 1944 年搶灘登陸諾曼第的「霸王行動」失敗,則大戰又將如何發展?如果當年孜孜不倦於曼哈頓計畫的物理學家(許多學者日後深受罪惡感煎熬)未能搶先德國,先行獲取原子的奧秘,並以一朵蕈狀雲結束大戰,則今日世界大勢又將如何?如果 1980 年波蘭格旦斯克的碼頭工人噤若寒蟬,而未能團結支持列克.華勒沙的勇氣,則東歐又將如何?共產主義將如此迅速的瓦解嗎?有可能會瓦解嗎?我們還可以一直沒完沒了的問下去。

可是,只要想到 20 世紀,這種「如果……則……」問題就讓人悲喜交加,既有感慨,也是感激。就好比問一句:如果那些讓整個地球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蠢人,能夠尋求較為審慎而且和平的方式來弭平彼此間的差異—俄國人民還會回應某個長期流放在外的革命分子的工人祖國夢想嗎?然而終其一生,該夢想都只像片懸在烏拉山脈上的烏雲,飄浮無根;是否德國也能夠提前演進扎實與健全的民主體制,而非曇花一現的威瑪共和,而柏林人也不致於凝神諦聽某個瘋子的狺狺狂吠?同時,美國袖手旁觀第一次「大」戰的浴血屠殺,美國人又能迴避世代以來讓他們睡不安枕的、沉重的憤世諷俗氣氛嗎?我們還能樂觀推崇本世紀初進步的無邪年代嗎?

然而,歷史不是一本電腦小說,歷史從無他途,沒有替代方案。不論榮枯興替,20 世紀的故事,是「我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正將展現在你眼前,一部喧鬧的人類嘉年華,穿插既壯觀而驚駭的景象,俗豔又燦爛,暴虎馮河卻又豪氣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