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
呂芳上序
書評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摘 8
書摘 9
書摘 10
書摘 11
書摘 12

作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譯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特價書(不再折扣)

珍藏二十世紀(BC0106)──(平裝本)
The Century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彼德.詹寧斯、陶德.布魯斯特
       Perter Jennings , Todd Brewster
譯者:諶悠文、李玉琴、李月華、劉蘊芳、蕭羨一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6日
定價:1500 元
售價:990 元(約66折)
開本:菊8開/平裝/600頁
ISBN:957132831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呂芳上序書評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摘 8書摘 9書摘 10書摘 11書摘 12



  書摘 6

第四章:風雨飄搖(1929~1936)

羅斯福上台的那年冬天,歐洲另一位領袖也掌握國家大權。這個時間上的巧合實在深具諷刺性。因為在接下來的 12 年,小羅斯福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活會日益糾結,在本世紀最怪誕的衝突高潮中互為大敵,直到他們在 1945 年兩周之內相繼去世為止。

即使在 60 年後的今天,希特勒當年的崛起仍然令人參不透。他對於德國百姓的誘惑如此突然又徹底,他掌握的權力如此全面,他的目光如此毀滅性又誇大,人類有史以來再也找不出比他更邪惡的征服者。因為他的存在,4,000 萬人因此喪命,大部分人都死於殘酷的凌虐;因為他挑起一場空前殘酷的戰爭,因此本世紀後半葉的地緣政治一團扭曲,像一個飽含猜疑和恐懼的鹹脆捲餅。根據一位德國哲學家的說法,希特勒是一個歷史的「錯誤」,就好像命運之神在擬定計畫時,一個不小心分了神,使一個致命的突變病毒有機可乘。

就如羅斯福一樣,希特勒的權力之路也是建築在世界性的經濟垮台。德國也像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飽受經濟蕭條的痛苦,失業率最高達到 25 %。但是如果人民只是受到飢餓驅使,他們絕對會跟隨截然不同的領袖。希特勒之所以廣受愛戴,甚至連高級知識分子也對他崇拜有加,都說明了德國揮之不去的報復慾望。

儘管德國在 1918 年投降(這份停戰協定是由德國國會安排,而非軍方),卻很少有德國人認為他們打輸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不用提這位先前逃過西線毒氣攻擊,而後在 1920 年代初期擔任納粹黨首席宣傳官的奧地利下士。希特勒在右翼民族主義分子避難所的巴伐利亞省,譴責猶太人和共產主義要為祖國的崩潰負責,他並嘲弄於威瑪建立的脆弱共和政府是「11 月事件的罪魁禍首」,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協定訂於 11 月。

一開始,這場運動的主力分子都是和他一樣的仁兄:要不是被社會驅逐就是來自社會邊緣。據一位觀察家回憶,早期的聚會中「人們直直盯著演說者,嘴巴大張歪成一邊……他們壯碩的身體塞滿整排座位,厚實的大手緊握著啤酒杯,好像它們是什麼聖物。」但是等到 1930 年經濟全盤崩潰後,怨恨和復仇的聲音逐漸提高,從低下階級擴展到大學生、教授和商人。希特勒的反猶太主張呼應了德國人對於放高利貸的人根深蒂固的猜疑,而他的民族主義觀念自然連上德國人普遍的心聲,認為目前的金融危機都是肇因於凡爾賽和約對他們的懲罰。這場宣傳一旦受到鼓舞,就像瘟疫一樣一發不可收拾。直至 1928 年,演員在酒吧裡模仿希特勒誇張的手勢還會引起全場觀眾爆笑;但是五年之後,這位留著八字鬍,額前晃動一撮頭髮的挑撥者,成為毫無異議的一國之首。

納粹的聖經是希特勒上下兩冊的《我的奮鬥》,是他參與 1923 年納粹黨企圖在巴伐利亞政府奪權失敗後,入獄服刑期間動筆寫就。在書中他闡述種族主義的觀念,強調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念,認為人必須奮鬥,否則將遭淘汰。他宣稱,既然一個種族的衝勁與純粹性成正比,如果它包容「外來污漬」,生存就會受到威脅。猶太人因為四海為家又是和平主義者,因此是深具嫌疑,是威瑪時期感染德國文化和政治各層面的「細菌」。只有共黨分子會遭到同樣的蔑視,因為他們阻擋了德國與生俱來的往東擴張領土的權利。

當這場運動越來越受歡迎,《我的奮鬥》也大賣特賣,成為頗受歡迎的婚禮及畢業禮物,雖然很少人會真的花時間閱讀,其熱賣現象卻使希特勒更加理直氣壯。對許多人而言,它證明這位激動的奧地利人絕不只有一兩場義憤填膺的演說,他的確有話要說,這也使納粹主義搖身成為一種意識型態,或更糟,成為奉希特勒為真主的宗教,其實它的原貌是:一場因為權力薰心而建立在痴人狂喊的運動。

然而,是希特勒的聲音,而非他的文筆,更貼近德國的民心;是納粹運動的情感訴求,而非政治議題,才使它獲得超人氣的支持。希特勒在靈光一閃中,明白德國人在此時所受的痛苦遠勝過西方其他國家。他們是經濟大蕭條的受害者沒錯,但是這只是最後的致命一擊。它先前飽受戰火摧殘,又在凡爾賽和約中受盡屈辱;先經過一段革命時期,再來則是慢性的通貨膨脹,在 20 年代好不容易過了幾年好日子,現在卻深受整個西方經濟崩潰的打擊。因此他們的精神想當然爾萎靡不振,跌到恐懼、怨恨和震驚的深淵。他們現在寄望於領導者的並非一套可能解困的理性政策,而需要更基本的東西:亦即重新擔保他們還是一個優秀的民族,其實是個偉大的民族;他們不該受這樣的苦,他們的生活會改善,那些使他們受苦的人都會得到懲罰。

希特勒在政治生涯的早期就發現,他有一種卓越不凡的演說才能,能夠直接訴諸這些情感,一旦時機到了,他就將這份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在超過兩小時的演說中,他能使 50 萬人意亂情迷。他會先好整以暇來一段暖身,感受聽眾的情緒,然後再專心一意施展魔力。他會汗流浹背,憤怒地發抖,使他的聽眾如癡如狂。他玩弄各種不同的技巧,使他們先發笑,然後哭泣,最後則怒火高漲。

到了最後他說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表達。很少人在離開希特勒的集會後能夠描述他的政策,然而他們還是深深為他傾倒。德國人相信德國會再興起,只是因為希特勒如是說。而那正是他魅力的金字招牌:這場運動絕對無法和此人分開。

不管希特勒舉止看起來多麼自然,不管那些滔滔話語好像都是脫口而出,其實他老謀深算,一切表達都經過深思熟慮。這位德國領袖帶給本世紀諸多曖昧不明的「貢獻」之一,就是把政治變成精彩絕倫的劇場。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想當藝術家未成,第二次想當建築師也告失敗,但是最後當他落腳政治界時,卻巧妙地運用視覺和戲劇技巧,發揮無比的力量。

納粹運動的一切都和操縱脫不了干係,哪怕是遊行、歌唱、旗幟、燈光或演說。早在 1920 年代,希特勒就會在鏡子前準備他的演講,並研究照片中的手勢和表情,以便為他造勢。在同時,他也收集一組象徵符號,在往後 20 年擄獲全國的想像力。其中最持久的要數一面紅旗中白圓圈裡的帶鉤十字。「在紅色中我們看到這場運動的社會理念,」他如此解釋,「在白色中則看到民族觀念,至於帶鉤十字,是日爾曼人為勝利奮鬥的使命。」納粹黨員以「希特勒萬歲!」和伸直手臂的敬禮手勢互相問好,這個手勢在早期看來非常可笑,但是等到 30 年代初期,它簡直就像德國糖醋烤牛肉一樣,深入百姓生活。

希特勒對於編劇的熱愛促使他巧妙運用音效和燈光。他研究音響學,提高或降低他的音調以適應不同的大廳。他會仔細計算進入會場的時間,以便營造人們的期待,他總是晚到,但不會晚到「引起公憤」。他甚至親自挑選納粹民兵的空襲隊員制服。他一被加冕為元首,就擬定計謀準備把他的戲劇推展到更大的規模,一方面是納粹黨員在紐倫堡(譯按:巴伐利亞省中北部的城市)一年一度的狂歡集會,另一方面則是準備把柏林重建成世界的首都,並建造他的紀念碑,其中包括比聖彼得大教堂大七倍的圓頂,雖然這兩者都沒有實現。

所有這一切的效果就是把政治推進一個新領域,亦即潛意識之處。要了解 20 世紀,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為什麼德國人會追隨希特勒,而他們助紂為虐的程度有多大。然而,在不為他們脫罪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持平地說,希特勒的欺騙是如此拐彎抹角,不只見諸他利用戲劇,更因為他以無比的敏銳碰觸到德國人心中的原始深處,使他們似乎憑著本能回應,而非經過深思熟慮。

這些矛盾簡直多不勝數。人們毫不吝惜投票給希特勒使他擔任公職,但投給他的票數又不夠多,迫使納粹黨得與其他右派政黨結盟。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他大權在握,就會瓦解民主共和制度,獨攬政權。而他們在幫希特勒建立體制的過程中,卻如此曲意順從,把整個社會徹底改造,交出所有的個人權利而服從一個新秩序。

市長和其他民選的公職人員現在都由納粹黨羽取而代之;希特勒潛在的對手都被槍殺;在天主教學校中,「希特勒萬歲!」取代了「讚美天主」;當希特勒明目張膽違背凡爾賽和約,命令軍火工業全面生產,以為他知道自己必須發動的戰爭做準備時,工廠勞工都本著合作的新精神,願意接受低廉的待遇,不只高興有工作可做,而且還是為了德意志帝國工作。受到最大懲罰的團體非猶太人莫屬。希特勒執政不到數週,就禁止他們擔任公務員;等到 1933 年底,他們更被逐出大學和專業領域。

每當希特勒似乎走火入魔,當他必須向自己以外的人辯解自己的行動,就會訴諸一個無可辯駁的論點:他的職務是服務一個神秘族群──德國 Volk。Volk 一詞很難準確翻譯,直譯就是「百姓」;但是聽在德國人的耳裡,這個字還有種族、聚落、血緣、國家和家庭的弦外之音。1930 年代希特勒崛起的氣候中,德國人覺得自己受到外來勢力的圍攻,因此希特勒對這個字含糊其詞,簡直就像對大眾下了迷藥。當他們為了強盛德國鋪造高速公路,在裝配線上建造飛機、坦克和戰艦,一個接一個帶著材料大踏步搭建集中營時,他們想著,就是在這裡,我們屬於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