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
呂芳上序
書評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摘 8
書摘 9
書摘 10
書摘 11
書摘 12

作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譯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特價書(不再折扣)

珍藏二十世紀(BC0106)──(平裝本)
The Century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彼德.詹寧斯、陶德.布魯斯特
       Perter Jennings , Todd Brewster
譯者:諶悠文、李玉琴、李月華、劉蘊芳、蕭羨一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6日
定價:1500 元
售價:990 元(約66折)
開本:菊8開/平裝/600頁
ISBN:957132831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呂芳上序書評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摘 8書摘 9書摘 10書摘 11書摘 12



  書摘 10

第九章:走上街頭(1961~1969)

1969 年 7 月 20 日的晚上,成千上萬的民眾分別走進紐約市中央公園以及全國各地的公共場合,一起目睹人類科技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在紐約等美東沿岸地方,由於稍早下過傾盆大雨,到處泥濘一片,許多人小心翼翼地走過泥地,卻有許多人一本水瓶世紀的精神,索性脫掉鞋襪、除去外套、甘心把自己弄成泥人。因為這畢竟是極不尋常的一個晚上。在中央公園中心點的草坪上,矗立著三面九呎長、12 呎寬的電視牆。美東夏季時間晚上 10 點 56 分整,這裡的螢幕上以及全球數十億家用電視機的螢幕上同時出現令人炫目的景象,一個身穿太空衣的男人在月球的曙光中小心翼翼地攀下梯子,然後將他那九號半的鞋印踩在細沙一般的月球表面。

阿波羅 11 號的登月行動是充滿驚奇的 60 年代中令人驚喜的尾聲。登月小組太空人的事蹟—如亞倫.席佛的簡單弧線亞軌道飛行,約翰.葛倫戲劇性的環繞地球軌道飛行,以及導致葛林森、懷特與查菲殉職的發射台悲劇事件—都已與這個年代的其他壯舉一起名留青史。對於太空計畫,人們的心態從早期的驚奇到 60 年代末期轉變為質疑,一連串的太空船發射到後來成了人們心目中無聊的例行公事,甚至許多原本認同登月行動是世紀壯舉的人都開始質疑:在這種國內紛擾不斷的年代,將太空探險計畫列為施政優先要務是否合宜。阿波羅 11 號的成功卻將一切質疑再度化成一道強烈的明光,為人子女與父母者、共和黨或民主黨員、鷹派與鴿派、以及所有對太空計畫持反對意見的人,全都熱切地坐在一起,因著好奇、驚訝、以其敬畏的心情而有志一同。特別是那些趁機參加戶外大型聚會的人,他們在大螢幕上看到 24 萬哩外傳來的影像,目睹人類同胞孩子似的在崎嶇的月球表面上跳躍翻騰、玩得不亦樂乎,轉眼再看天空,皎潔的月亮彷彿就近在咫尺。人類登陸的月球竟然就是古來多少詩人歌頌、戀人見證愛情的美麗月亮。許多報紙都說這是一場猶如「基督復臨」般的大事,《時代》雜誌更形容說,這已經不只是一則單純的新聞,這是歷史,其重要性足以和聖經中一些最動人的故事相比。

當太空人阿姆斯壯的聲音傳回地球時,位於休士頓的控制中心鬆了一口氣答道:「老鷹登陸了。你差點要害一幫人都窒息而死了……謝天謝地,我們現在又可以呼吸了。」圖為休士頓太空中心人員瘋狂歡慶登月任務成功的情形。

登陸月球的計畫孕育自冷戰的會議室中,這趟任務的飛行員宛如古怪的 60 年代中被貶抑的飛箭。1957 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此舉令美國科學界顏面無光,相關組織曾一度縮手。但是到了 1961 年,甘迺迪總統承諾一定要在 60 年代結束前要完成登月計畫,太空總署於是再度加足馬力向前直衝。奇特的是,阿波羅 11 號的成功不僅對美國有重大意義,甚至充分展現全世界、整個世代的自由精神。目睹阿姆斯壯與艾德林如袋鼠般在無重力的月球表面跳躍,即令吸毒嗑藥的人都不由然感覺到,沒有任何藥物有如此威力能讓吸食者獲得登陸月球的感覺。看著太空人將登月小艇著陸在月球表面的寧靜海,更是令人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感覺,60 年代的紛擾原本讓人厭煩地想逃開,但是看到這一幕,讓人明白雖然地球上的人或許受到羈絆,但是至少那些太空人是完全自由的。

在目睹阿波羅 11 號登陸月球畫面的人群中,有一位是 20 年代的飛行英雄查爾斯.林白。當時的林白已經 67 歲了,這位一生成就不凡的人物,到了這個晚上已經是一名頭髮灰白、滿面皺紋的老人。若能站在林白身邊,看著那些比他年輕許多的勇士們航向天際,完成不下於當年他獨自駕機橫越大西洋壯舉的登月計畫,聽他發表對此事的感言,委實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兩次壯舉之間僅僅相隔 42 年,世界卻已經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林白的壯舉是個人的成就;登月行動卻投入了納稅人數十億美元以上的血汗錢,40 多萬名專業人員分別在裝配工廠和控制室裡共同為此次任務貢獻心力。當年林白單人單機完成危機重重的航程;而今,一切計畫全都由電腦控管,背後還有成千船艦、飛機、醫師、技術人員待命,準備隨時因應狀況。當年林白飛越大西洋,套句探險家的老詞兒,是「為了冒險而冒險」;而阿姆斯壯、艾德林與柯林斯的登月行動,則主要是為了替出資的政府和另一個強權對手(指蘇聯)一決高下。史上這一前一後兩件大事之間,似乎只有任務本身所獲致的不凡經驗可以相提並論。林白曾經致函給柯林斯,這位在登月任務中因為負責駕駛太空船繞行月球而無法真正踏上月球表面的太空人,信中說道:「你體驗了一種人類先前無法獲知的孤寂感,我深信,你將因此而能夠以更清晰的思想及感覺去面對世事。」

撇開柯林斯的感受不說,對多數美國人而言,登陸月球證明了是一個暫時的高潮。當時有許多人想到,阿波羅 11 號的成功將為定期的月球探險與觀光之旅拉開序幕。然而這項計畫也和 60 年代其他人類發明一樣,很快香消玉殞了。太空總署就像一名中年的馬拉松跑者,一旦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件事,就又轉頭尋找下一個目標。由於總計只有 24 個人實際踏上月球表面,以致於阿姆斯壯與艾德林的腳印在 30 年後依然清晰地留在原地,而插在月表象徵美國聲威遠播「第四世界」的那一面美國國旗則因為環境中沒有風力磨損,至今依然在金屬架的支撐下矗立在冷泠清清的月球表面。

登月小艇「老鷹號」完成首次登陸月球任務後,返回母艦「哥倫比亞號」的情形。由於阿波羅 11 號圓滿達成任務,甘迺迪總統開出的太空計劃承諾總算沒有跳票,美國趕在 60 年代最後一年結束的六個月前,成功地將人類送上月球。

和林白在 20 年代的壯舉一般,三位太空人的登月任務也為他們所屬的瘋狂年代提供了一帖紓解痛苦的良藥。他們所捕捉到的最重要的畫面,或許就是在返回地球途中所拍下的美麗的地球照片。在地球上,無論站在那個地點,60 年代看起來就是那麼混亂與難解,好比太貼近一幅畫作時,除了筆觸與色彩之外,反而看不清到底畫了些什麼。但是從遙遠的月球上回頭望,在黑暗浩瀚的宇宙中,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所呈現的,竟然是如此一幅和諧、美麗、秩序井然與寧靜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