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
呂芳上序
書評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摘 8
書摘 9
書摘 10
書摘 11
書摘 12

作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譯 者 作 品

珍藏二十世紀:(精裝本)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特價書(不再折扣)

珍藏二十世紀(BC0106)──(平裝本)
The Century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彼德.詹寧斯、陶德.布魯斯特
       Perter Jennings , Todd Brewster
譯者:諶悠文、李玉琴、李月華、劉蘊芳、蕭羨一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6日
定價:1500 元
售價:990 元(約66折)
開本:菊8開/平裝/600頁
ISBN:957132831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黃仁宇序呂芳上序書評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摘 8書摘 9書摘 10書摘 11書摘 12



  書摘 3

第二章 烽火歐洲(1914~1919)

戰爭對於 1914 年剛成年的一代具有不同的意義。這部分是因為其中很少人曾經真的打過仗,部分則是那些打過仗的人所經歷的戰爭通常都很短暫,不過是殖民土地上的小衝突而已(歐洲前一場主要衝突是 1870 年的普法戰爭)。因此當時許多人都把戰爭看成男性氣慨和民族忠貞的考驗。戰爭是淨化。戰爭是冒險。戰爭是榮耀。戰爭是新生。戰爭是運動。戰爭是光彩。戰爭是成年禮。戰爭是為自己國家犧牲及體驗同志精神的方式。簡而言之,戰爭是好的。

謀殺奧國王儲挑起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夙怨,促使俄國前來援助塞爾維亞人,德國趕來相助奧國;接著法國援助俄國而英國援助比利時(它在德軍襲擊法國的路上慘遭蹂躪)。當時可以為某個名目動員任何國家的群眾。政客向人民指出那些透過小心磋商以用來保護財產和商業利益的同盟,以及仰賴他們快刀斬亂麻的軍事防禦計畫,藉此證明自己的正當性。但事實上交戰國的菁英階級與其把塞拉耶佛事件看成悲劇,倒不如說是一個機會,既能互相競爭以便在世界事務上更有一席之地,又能藉此鎮壓那些威脅他們統治威權的平民運動。一開始是有一些表面上的外交談判,但是 1914 年 8 月 2 日早上 10 點鐘,當八名德國騎兵直直走向法國在邊界小鎮貝佛特的哨兵站開槍射擊時,一場為了芝麻蒜皮小事而開打的悲劇之戰就此揭開序幕。

當德國居民歡送他們笑容滿面又充滿自信的士兵去打仗時,沒有幾個人能體會到戰爭將造成的悲慘後果。光是 1914 年底,德國就有 40 萬精良士兵在西線戰場捐軀。

新與舊的衝突幾乎令人慘不忍睹。法國軍隊與德軍第一次交鋒時還騎在馬背上,穿著鮮紅色的潘達隆長褲,帽盔上插著羽毛。然後他們以當時所知的唯一方式行軍踏入戰場—刺刀拿緊,軍刀朝天—卻立刻在機關槍達達的掃射下成排成排地倒下。「那些親眼看見這些英勇戰士應著鼓聲和號角走上空地的人,永遠都不會忘懷那種悲劇性的徒勞無功。」一位意志消沈的法國將軍說,「他們還以為戴著白手套死去是一種高雅。」

因為每天傷亡人數高達 15,000 人,巴黎裁縫女工開始縫製灰色的制服來取代原有的紅白相間制服,步兵隨身攜帶鐵剷以便挖掘他們的掩蔽處。兩方都一度相信戰事會在聖誕節前結束,但現在這個期待已經落空。就連最強硬的守舊派也不得不承認,這場戰爭是一個全新的玩意。

其中的變化是從攻擊轉為防守。許多世紀以來,人們都把戰爭視為精神的比武,最有勇氣鬥志的一方會贏得勝利。進攻者不但能打贏戰爭,而且還贏得迅速。但是在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時代中,勇氣鬥志還有什麼用?現代武器結束了徒手的肉搏戰,機關槍和重型大砲使得攻擊敵人陣線無異於自殺行動。一個士兵所能做的只是挖一個洞,等待另一端的敵人冒出頭來,長期的僵持於焉來臨。

我們很難想像一位軍人在 1914 年末來到西線時他所感受的震撼和失望。因為社會上不斷宣傳這場世界大戰是宗教的善惡之戰,也是一場街角惡鬥(這是向其他弟兄證明自己的好時機),他大受鼓舞而從軍,卻發現自己降落在泥濘和惡臭的戰壕中,有時候離最近的敵兵有一哩之遙。

戰壕內老鼠和屍體遍布,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成為戰爭本身最好的比喻:生者的墳墓。從比利時到法國一路上挖了好幾千哩蜿蜒曲折的戰壕。有前線戰壕、支援戰壕、後備戰壕,還有溝通戰壕,全部連結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地下城市,人們甚至以他們家鄉的街道來命名。

在裡面,士兵過著齧齒動物般的生活。小兵睡在戰壕牆上的洞裡,軍官則住在稍微大一點、埋得比較深的掩體。就像鼴鼠一樣,工程師甚至從戰壕一路鑽洞到中間地帶,在敵軍的掩體下面安置地雷,有時候竟然和彼端懷有同樣使命的鑽洞者碰個正著。

1916 年的索姆河戰役中,英國士兵在一個後備戰壕休息。

無聊和突如其來的危險兩相結合,幾乎使人無法招架。在敵對兩方僵持不下的幾年之間,戰壕常常受到砲轟,也總是受到狙擊兵的槍火威脅。然而,就如歷史學家暨批評家保羅.福塞爾所指出,大部分的時間,士兵就是躺著等待而已。他們每天一早就準備待命(因為拂曉是攻擊的好時機),然後結束於早餐之時。之後,就清洗武器,整修戰壕,寫寫信件。(許多人都說,正是戰壕生活的無所事事使這場戰爭成為歷史上最具文學氣息的戰爭,激發了海明威和雷馬克等人的小說,席格菲德.薩松和威爾弗雷德.歐文等人的詩,以及成千上萬早已為人遺忘的德、法、英的詩人士兵。)最後,等到夜幕降臨,真正的工作才開始,人們爬出戰壕收拾傷亡官兵,修理保護他們免受攻擊的鐵絲網。鐵絲網是從美國西部借來的點子,在那裡人們用來防止農場動物走出疆界;但是卻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象徵,這麼一團糾纏不清的鐵絲使人幾乎無法徒步穿越。

戰壕的情況是如此悲慘又超乎預料,因此引發各式各樣奇怪的心理疾病,統歸在「彈震症」(shell shock)的名目下。因為要不斷處理死屍、豎起耳朵聆聽最細微的危險聲響,還不能露出害怕的神色,因為總是準備防衛而幾乎不能攻擊,開槍射擊那些在泥濘遠方的沙袋後面跳動的灰色小點,許多人都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1915 年,當第一波盛大的徵召新兵出現在前線時,9%的戰場傷亡都被報告成「沒有生理原因」。有些人「眼瞎」,有些人「耳聾」或「喑啞」。有些士兵會突然不可抑制地發抖,失去記憶,或是出現麻痺症狀。

醫生面對這些士兵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他們承受的身體傷痛一定是小到醫療器材無法記錄的。高級軍官也同樣困惑不解,懷疑這種古怪行徑不過是懦弱的掩飾,因此命令這些人接受軍法審判為擅離職守。當戰事繼續進行幾年後,大家才明白這些人是心智受到重創,因此他們被送到新型的診所,就簡單稱為 NYDN 醫院(not yet diagnosed, nervous)(原因不詳,緊張)。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場戰爭使用過這麼多大砲。英國在法國伊塔布勒斯(Etaples)一個以殘酷聞名的訓練營中,砲彈把夜空照耀得如白晝一般光明,使新來乍到的士兵接受戰場上超現實經驗的洗禮。

但同樣奇怪的是某些人擁抱前線恐怖的方式。這場戰爭經驗絕非他們當初離開倫敦、巴黎或柏林時所能想像的,但是它仍然是一場戰爭經驗,而它奇異的恐怖以及難以言喻的怪誕使他們對於彼此,甚至戰壕本身,都產生深刻的連結(許多人都覺得只有親眼看見他們之所見的人才能瞭解他們)。詩人羅伯葛瑞福茲寫道:「我們歡迎偶爾的 10 天休假,但是如果只受輕傷,很快就會對醫院和營本部感到厭煩,而想盡辦法回到營區,儘管傷口只復原了一半。戰壕使我們覺得自己有不死之身:只有在那裡死亡才是玩笑,而非威脅。」

戰爭持續進行,好像永遠沒完沒了,雙方都天真地以為敵軍會因為日漸消耗而坐垮。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絕望的將軍不斷祈禱明天的突襲會是最後致命的一擊,但它從來不是。從 1914 年到 1918 年的春天,西線的兩方交界不過移動了 10 哩左右。